[ZenWatch2開箱]第一次玩ZenWatch2就上手
第一次使用這種智慧手錶,還真不知道怎麼開機,這幾天摸索了一陣子後
發覺還挺好玩的,雖然受限於螢幕大小及軟體,能做的事有限,不過也對
生活帶來了一些改變。
▼這次入手的Zenwatch2是玫瑰金大錶(WI501Q)
▼盒裝側邊有註記是限定版
▼ZenWatch2內含的配件也相當簡單
▼跟一代不同的是充電改成用磁充式,方向插對會自動吸上,否則會互斥,
充電速度也有提升,根據官網資料充到50%只需36分鐘
▼大錶錶身加真皮帶,重約58g,比官網數據60g略低
▼手邊剛好有個apple watch的手錶架,拿來放剛好,
玫瑰金其實戴起來挺中性的,搭配第三代的康寧玻璃,
就不打算貼保護貼了,邊框太粗有點可惜,希望屏佔比可以再提高
▼位於錶身右側的錶冠,除了身負開關機功能外,還有點類似home鍵的功能,
雖然功能不是太多,但比起一代也多了些應用
短按一下:喚醒螢幕/開啟APP情形下為回主畫面
短按二下:關閉螢幕(劇院模式)
短按三下:最亮顯示螢幕
長按:進主選單
長按6秒:關機
▼錶身左側的小洞為麥克風
▼這顏色有點低調紳士的感覺,叫布朗尼是可以吃的嗎?
錶帶背面也有Zenwatch的字樣,還特別註記是真皮
▼錶帶是採用22mm的規格,一代zenwatch的錶帶也可通用,
拆開錶帶後,可以看到zenwatch2的序號
▼磁吸式接頭,雖然不用再接個充電座,但是能附個轉接頭的話,
就不用特別再多帶一條專用的充電線
▼而Zenwatch2也提升到了IP67的防護,也就是可以[font=新細明體, serif]完全防止粉塵進入,[/font]也可於短時間內耐浸水1m[font=新細明體, serif][font=微軟正黑體]深
自從參觀過UL對於IP67的嚴格測試後,對防水的部份很有信心,基本上一般日常防水沒啥問題,
直接拿來用水龍頭沖十秒,擦乾後又是一尾活龍
▼開始使用Zenwatch2前,手機要先下載Google的Android Wear 及Asus的ZenWatch Manager,
來進行手錶與手機的連線及各種應用,連線就照著指示跟著做就沒問題了,只是同步時稍微久了點
▼錶面下拉 ↓ 會有一些快捷的功能可選擇
Notifification通知模式:可選ALL、Priority或None
Theater Mode劇院模式:跟錶冠按兩下是相同的功能,螢幕會直接變黑,避免因為有些許亮度干擾
Brightness boost:直接將亮度到最高
Settings:進入設定選單
▼值得注意的是將Notifification選成None,除了手錶上會出現勿擾的圖示
也會連帶將手機也變成勿擾模式,有時只是想讓手錶不要再通知,但手機還是要接啊~
剛開始用時因為這個設定漏接了不少電話
▼錶面左拉←則是進入主選單,下載的APP都會在這出現
▼有訊息通知時,錶面上拉 ↑ 則是可查看訊息通知,
針對不同APP的通知會有不同的功能可選擇,
以這提醒為例,可以選擇稍後提醒、在手機上開啟、封鎖這個APP通知
▼如果騎車時收到訊息又不方便拿手機回訊息,直接點回覆用講的也OK
辨識成功率還蠻高的
▼比較常用的APP像是SleepTracker、Wellness,可以追蹤自己的睡眠狀態跟每日走路的步數,
84分好像睡的還不錯,走的步數有點不足
▼雖然Zenwatch也提供了幾十種不同的錶面讓大家更換,也能針對顯示項目客製作,
但畢竟沒辦法符合所有人的需求,而FaceDesigner可以讓大家自訂自己喜愛的錶面,
做出獨一無二不會跟人撞錶的圖案,步驟也都相當簡單,如果不要求太多,幾分鐘就能完成,
像我目前用的八卦錶面,選擇圖片後,下一步下一步完成,馬上就同步到錶面了
▼外出遠行帶個八卦傍身,邪魔歪道不近身,好八卦不帶嗎?
▼假設真的遇到沒辦法擺平的事,內建的SOS功能馬上幫你烙人求救
▼平常要先設定好緊急聯絡人,還可以設定求救訊息,希望沒機會用到啦~
▼這幾天使用下來,電力撐個1~2天是沒問題啦,不過我個人習慣再做些調整,
讓電力可以更持久,例如螢幕亮度調低、關閉wifi、將always-on screen關閉,
不過後來覺得有點不方便還是打開了always-on screen
▼結論
之前其實沒用過這種智慧手錶的東西,總覺得沒啥大用,手錶能做的,手機都能做到,
用了之後還真是沒啥大用,不過卻帶來不少便利之處,因為工作關係常會騎車外出,
直接用手錶就能讀回line的訊息,挺方便的,畢竟騎車滑手機被抓到還是會被罰錢,
利用OK GOOGLE來進行各種語音操作也是一大福音,
而能變換不同的錶面很有新鮮感,一種一直換新錶的概念,remote camera透過手錶
來搖控手機拍照也挺好玩的,拿來自拍跟偷拍都很好@@,
不過還是希望能早點推出中文化,能用最低3990就能入手智慧錶來玩,算是很超值。
廣告
網友評論 0 回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