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曾與 Meta 討論是否推出以付費訂閱去除廣告的 Facebook 服務

管理員 | Ios
【此文章來自:Mashdigi】

雙方後續也因為蘋果重新調整隱私政策而鬧翻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來源指稱,蘋果與 Meta 過去原本有意透過合作,甚至有意推出付費訂閱,藉此去除廣告干擾的 Facebook 服務,藉此讓雙方能獲取更大利益,但最終因為秉持意見相左,最終讓此項合作成為泡影,而雙方後續也因為蘋果重新調整隱私政策而鬧翻。

  facebookapp拷貝.jpg


 

Meta 曾討論是否推出以付費訂閱去除廣告的 Facebook 服務

在蘋果於 iOS 15.4 正式加入全新隱私政策之前,曾與 Meta (當時仍以 Facebook 作為公司名稱)洽談潛在合作可能性,其中包含將 Facebook 增加藉由付費訂閱,即可去除所有廣告內容的版本,而蘋果將可透過 app 內付費形式獲取龐大利益,同時 Meta 也能藉由吸引龐大的 Facebook 用戶族群付費訂閱獲取實質營收,另一方面亦可藉由一般版本繼續獲取廣告曝光利益。

此外,相關討論中還包含蘋果是否能針對 Facebook、Instagram 服務中,藉由付費的發文內容推廣交易收取分潤,但 Meta 認為此舉實際上與 app 內部陳列廣告內容相同,因此依照蘋果訂出的 app 使用原則,並不需要向蘋果支付廣告營收分潤。

不過,蘋果方面則認為在 Facebook、Instagram 內的發文內容推廣行為,實際上就是 app 內交易,因此認為有權從中收取 30% 比例不等的營收分潤。

最終,雙方並未對此達成共識。消息人士指稱,雖然雙方立場逐漸變得強硬,但仍在 2016 年至 2018 年間持續就增加雙方合作利益的可能性進行討論。
 

蘋果、Meta 重新調整隱私政策,但雙方立場明顯不同

蘋果大約在 2016 年出現 iPhone 產品營收下滑,因此後續開始將重心放在加強服務類型產品獲利,因此包含 iCloud、App Store、Apple Music 等服務都成為蘋果積極推廣業務。

而在此時,Meta 方面也開始調整自身隱私、數據演算法及廣告政策,並且希望提高廣告內容營收,後續則在 2018 年發生 Cambridge Analytica 醜聞事件,導致高達 8700 萬名 Facebook 服務用戶隱私遭外洩,甚至也涉及影響當時美國總統大選投票風向,因此引發美國、歐洲監管機構對此調查。

至於蘋果則在 2018 年夏季針對 Safari 瀏覽器進行調整,將限制 Facebook 在內網站服務,一旦未能獲取使用者允許存取隱私資訊情況下,將無法透過追蹤使用者瀏覽行為投放精準廣告,因此讓不少透過網路廣告精準曝光獲利的業者大受影響。

蘋果後續在 2020 年的 WWDC 開發者大會上宣佈,將進一步調整 app 使用政策,讓使用者能自行決定是否讓 app 追蹤、使用其隱私資訊,甚至明訂 app 內容不得以能否正常使用為由,要求使用者必須提供個人隱私數據,因此更讓 Meta 等業者獲利受到更大打擊。
 

行動廣告營收明顯下滑

依照 Insider Intelligence 市調機構統計數據,在美國境內的 iOS 使用者,僅 37% 比例同意 app 內容存取其隱私數據,因此造成許多透過 app 內容曝光廣告換取收益的情況,因為無法取得使用者隱私數據投放更精準的廣告內容,導致整體廣告曝光獲利明顯下滑。

從數據管理公司 Lotame 統計數據,在蘋果正式於 2021 年 4 月推行 iOS 15.4,並且正式啟用全新隱私政策之後,截至目前為止,Facebook、Twitter、Snapchat 及 YouTube 等服務的廣告獲利已經損失超過 178 億美元,而行動市場分析業者 Tenjin 與行動廣告工具開發商 Growth FullStack 在今年 6 月所作統計,更顯示在美國及英國境內的行動廣告業者,已經有超過5 9% 比例將廣告投放預算從 iOS 移轉到 Android。

而在蘋果調整隱私政策後,過去大幅仰賴行動廣告產生獲利的 Meta 明顯受到偌大衝擊,在蘋果推行新隱私政策之後,Meta 的市值在不到一年內蒸發約 6000 億美元,在近期對外公佈財報結果中,更出現相比去年下滑。

為了防止蘋果隱私政策持續影響,Meta 目前也著手調整旗下服務運作模式,希望能在現有隱私政策與個人化廣告之間取得平衡,但顯然在蘋果隱私政策限制之下,依然會面臨不少挑戰。
 

Mashdigi

Mashdigi

出生自台灣高雄的楊又肇,以前聯合新聞網 (udn.com)數位頻道主編,以及在各網站頻道以本名或Mash Yang名稱維持提供撰寫、授權內容等身分,持續在網路、科技相關活動、展覽出沒。撰寫內容涵蓋個人感興趣內容,包含手機、網路、軟體、零組件,以及科技市場動態,另外也包含各類惡趣味內容,並且持續關注蘋果、微軟、Google、Intel、AMD、Nvidia等經常在你我生活中出現的科技廠商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