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測】Panasonic G1 與合歡山的相遇

阿奇 | 相機攝影器材
最小數位單眼機皇 - Panasonic Lumix G1 喜歡單眼的超高性能、漂亮的成像,但又討厭單眼的重量及體積?過去你可能沒什麼選擇,只能默默接受,現在,全世界最小的數位單眼 ─ Panasonic Lumix G1 可以解決你的困擾。它採用全新的 Micro 4/3 系統,大小只有一般類單眼相機的大小,但卻有交換鏡頭的能力,而且感光元件面積為 4/3 的尺寸,雖然不及一般數位單眼的感光元件面積大,但也遠較一般數位相機採用的大,獨樹一格。
▲ 全球最小的數位單眼 ─ Panasonic Lumix G1 Panasonic Lumix G1 特點:
  • 全球最小可交換鏡頭的數位單眼相機,接環為新系列的 Micro 4/3 接環。
  • 1200 萬畫素,4/3" Live MOS 感光元件。
  • 沒有五稜鏡及反光鏡設計。
  • 3 吋、46 萬像素,支援 Live View ,可以翻轉的機背 LCD。
  • DMW-BLB13 鋰電池,可拍 330 張 (CIPA)。
  • HDMI 高畫質輸出。
作為一個全新、獨特的系統,其實除了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外,我們也比較難直接將其進行分類。從體積來看,搭配 Kit 鏡後的 G1 在體積重量上仍與大部分類單眼的相機類似,但是 G1 卻擁有可交換鏡頭的實力,在光學結構上又少了傳統單眼相機擁有的五稜鏡及反光鏡的設計,讓它又異於傳統單眼相機的設計。所以定位似乎有點像是卡於數位單眼與高階數位相機之間,頗為特別。 那麼,作為一台「矯小」的數位單眼,是否可以作到一台理想的隨身單眼,減輕一下大家沈重的負擔?本次的測試主要測試皆在合歡山主峰、東峰、北峰上進行,體驗一下 G1 作為旅遊單眼的實力。 機身介紹 G1 的體積比起傳統的單眼來說十分矯小(僅 124 mm × 83.6 mm × 45.2 mm,淨重僅 385 g),全身塑膠感重,但感覺紮實。和當天筆者友人帶去的 Canon EOS-30D 相比,G1 更顯得矯小,更適合女性朋友或用作攻項用單眼,減輕頸部的負擔。
▲ Canon EOS-30D (左) 與 Panasonic G1 (右)。 右手把握手為塑膠,但手感還不差,尚可接受,而在把手上方有轉盤可以對參數快速微調。

 
▲ 右手把握及轉盤。

G1 的接環是全新的 Micro 4/3 系統,目前隨 G1 發表有兩支鏡頭,分別是 LUMIX G VARIO 14-45 mm/F3.5-5.6 ASPH./MEGA O.I.S.(Kit 鏡)及LUMIX G VARIO 45-200 mm/F4.0-5.6/MEGA O.I.S.,選擇似乎很少。但幸運的是 G1 可以透過轉接環 DMW-MA1PP 使用日漸豐富的 4/3 系統的鏡頭群。 缺少五稜鏡及反光鏡設計令 G1 在鏡頭打開時就可以見到感光元件,頗為特別,但筆者擔心不知會不會因此增加入塵的機會。

 
▲ 鏡頭打開可見感光元件。

 
▲ 相機的左側有遙控器、USB/AV 綜合端子輸出以及 HDMI 輸出。

機背是可作 270 度翻轉的 3 吋 LCD,畫素高達 46 萬,表現十分良好,無論在戶外、室內皆是清晰、飽和度高、銳利,而且可以轉來轉去的 LCD 有利各類取景應用,十分方便。而電子觀景窗 (EVF) 的表現亦不俗,除了當然是 100% 的涵蓋率外,在畫面、流暢度的表現亦十分良好。另外,EVF 旁有眼睛感應器,當眼睛靠近時會自動切換 LCD/EVF,筆者試用後覺得切換速度非常快,使用方便。全機的按鍵其實筆者認為都偏小,而且手感偏硬,但以小輕機身而言,尚屬可接受的範圍。


▲ 方便可翻轉的 3 吋 LCD。 SD 插槽位於相機的右側,筆者認為此設計有利更換記憶卡的操作。

 
▲ 位於右邊的 SD 插槽。

機頂的設計十分特別,最左邊擁有第一個轉盤,可以對單次對焦、連續對焦、手動對焦作出調整;中央是 P 家的熱靴座。
 
▲ 機頂的左右雙轉盤設計。

接下來是複合功能轉盤,主要的功能除了可以調整 P/A/S/M、錄影等傳統功能外,還有各類情境模式的切換,G1 的情境模式是「散落」在轉盤上,令切換速度大增,另外在下方有各類連拍模式的切換及開關鍵。
▲複合功能轉盤、方便的 Q.Menu 鍵、Film Mode 按鍵。
 
機底是鋰電池插槽,G1 採用 DMW-BLB13 鋰電池,可惜在續航力上以單眼來說較弱,僅有 330 張的實力 (CIPA),準備第二顆電池似乎是必要的。
 
▲ 機底的電池槽及腳架孔。

一貫 Panasonic 的介面
在操作介面上,和 Panasonic 自家 LX3 的感覺類似,操作/切換時皆有些小特效,但不會令你感到唐突,而且切換過程順暢,增加整體美感,在介面的美觀度上 G1 還略高於 LX3。
▲ 簡潔的介面。

美觀的資訊顯示介面模式
 
G1 的大型 LCD 除了可以用來一般拍攝使用外,也可切換成資訊顯示的介面,和 EVF 搭配使用,介面除美觀外,透過 Q.Menu 按鍵更可快速對拍攝參數微調,實用性佳。

▲ 美觀的資訊顯示介面。

方便的連拍模式
G1 在轉盤上直接擁有各類連拍模式,共有:連拍、包圍曝光、定時等模式,由於是硬體切換鍵,使用上更為方便快速,不過筆者一開始很不習慣,很容易會和下方的開關鍵搞混了。在連拍速度上,筆者利用 ATP 的高速 SDHC 記憶 Jpeg 時,無論高速或低速的連拍皆可以進行無限連拍,高速連拍的速度約為 3fps,而慢速連拍模式的速度約為 2fps,使用較慢速的記憶卡時,最大連拍張數有可能為 7 張。

缺乏焦距標示的鏡頭及介面
在接受送測的兩支鏡頭 (14-45 及 45-200),鏡頭上皆沒有焦距標示及放大率的提示,在使用手動對焦時雖然有局部的放大 (介面也是沒有焦距的提示),但多少令操作有些不便。 在晚上拍攝星空時其實會因此問題而感覺稍有不便,透過放大的提示畫面可以稍為彌補此缺點。

有趣的菲林模式
G1 擁有獨立的「Film mode」按鍵,可以對顏色的演繹做出微調,主要共有以下各類模式:標準、動態、自然、平滑、活力、懷舊、標準 B&W、動態 B&W、活力 B&W 以及一些供自訂的模式。

標準 動態 自然
平滑 懷舊 活力
標準 B&W 動態 B&W 活力 B&W

以上的各類模式中,筆者的個人喜好是「動態」的色調,標準、自然的成像調性稍淡,活力則太濃,而懷舊的色調個人感覺不討喜,在色調、對比的平衡度較好的表現,筆者認為就是動態了。在機身簡介時已經提過,在 G1 上方有複合功能轉盤,其中除了標準的 P/A/S/M 等功能外,還有各類的情境模式的快捷切換,而每類的情景模式還有不同的子功能模式,更能符合各類環境使用。

▲ 情境模式。

眾多個人化的功能選項
G1 擁有很多的自定功能來迎合各式各類使用者的需要,在「自定義功能表」的頁面中,擁有 20 多項可以個人化的設定,另外還有「我的功能表」,搭配功能轉盤時更可以快速對細部功能微調。
 
▲ 左:自定義功能表 右:我的功能表。

白平衡包圍與偏移
在白平衡的設定介面中,除了一些預設的白平衡模式外,還可以對各種白平衡進行偏移微調與包圍。在試用的這幾天中,筆者覺得 G1 的白平衡表現穩定度不俗,令人相當放心。

 
▲ 任可白平衡皆可設定包圍或偏移。

貼心的感光度設定
G1 在感光度的設定上頗為貼心,可以自訂感光度的級距以及可以自訂使用自動感光度時的上限,十分貼心。
 
▲ 任可白平衡皆可設定包圍或偏移。
 
G1 與合歡山的相遇
筆者於上週到合歡山進行百岳攻頂,打算爬主峰、東峰及北峰,適逢天氣良好,天空極藍,不用加裝偏光鏡已經有漂亮的照片。去過爬出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行裝越輕鬆,攻頂起來才比較沒負擔,筆者自問體力不怎麼好,如果脖子掛的是 1D Mark II 再加顆 16-35 之類的鏡頭 (重量約 2KG),恐怕攻頂會有困難;而 G1 搭上 14-45 的 Kit 鏡重量才五百多公克,負擔大減,加上其表現超過筆者的預期...整個過程順利愉快。

爽快的性能
作為一個目前最小的單眼,可能會有人擔心性能會不會不夠的問題。經過這幾天的測試,使用附送的 14-45 及 45-200 在對焦速度的表現上,皆十分快速,光源足夠的情況下大多可在半秒內完成。 而拍攝間隔更沒有明顯的延遲感,拍攝完一張照片後幾乎馬上可以繼續進行拍攝,全機在操作時和一般數位單眼無異,皆是十分爽快。

超音波防塵系統作用似乎不錯
筆者在外觀介紹時提過會擔心 G1 「外露」 的感光元件是否更容易有入塵的問題,G1 擁有超音波防塵系統,筆者這幾天換拆鏡頭使用,似乎還沒有入塵現象,作用似乎不錯。

長時間曝光表現不俗
在全手動模式下,除了 B 快門之外的最長曝光時間為 30 秒,在合歡山上的「夜景」其實除了星星之外沒什麼好拍,拍攝星座的最長容忍度是 15 秒左右,再長就會有較明顯的軌跡。Panasonic 14-45 最大光圈為3.5,在使用感光度 400 後,適當的曝光的時間為 20 秒,結果如下圖:
 
▲ ISO 400,F3.5,20 秒,手動對焦。

在上述照片中山會是泛紅的原因是有路燈的關係,G1 的減雜訊採用 Dark Frame Reduction,所以如果是要拍星軌之類請記得把此功能關閉。從上述的測試圖來看,就算感光度高達 400,再長曝 20 秒後,無熱燥訊,也無明顯的雜訊,雜訊抑制表現不俗。

鏡頭成像調性發色忠於原色、稍偏紅
附測的兩支鏡頭(14-45 及 45-200)在發色表現上較為清淡,略帶紅調,比較接近原色。和自家的 LX3 放在一起時會覺得 G1 飽和度較低,而且調性偏紅,較為不討喜,而 LX3 的飽和度比起原景的飽和度偏高,較為討喜。
 
▲ 左:Panasonic Lumix G1 右:Panasonic Lumix LX3,兩者皆為「動態」的菲林模式。 (背景為合歡山東峰攻頂後的景色)

14-45 變形控制良好
Kit 鏡 14-45 雖然是入門鏡頭,但是變形控制的表現良好,而且全程使用並沒有發現有明顯的暗角、紫光或邊緣嚴重色散現象,表現十分不俗。
 
▲ 廣角端無明顯的變形。
 
太陽下 14-45 無明顯耀光
拿 14-45 和太陽直接交峰時,亦無明顯的耀光的光斑現象,表現不差。
▲ 無明顯耀光(背景為奇萊北峰,日出時間)。ISO 160,F13,1/200 秒。

14-45、45-200 的放大率「堪用」
14-45 及 45-200 的放大率分別是 0.17 X 及 0.19 X,放大率不算大,但變形控制良好,成像銳利,對焦速度反應快速,以目前沒有其他鏡頭可用的情況下只能將就用。
 
▲ ISO 100,F6.3,1/1000 秒。

 
▲ ISO 100,F9,1/320 秒。

45-200 mm 中段成像畫質不錯。

▲ 左:約 84 mm 處的成像不錯(梅峰內的楓香)。ISO 100,F9,1/320 秒。右:100% 裁切。

 
▲ 左:約84mm處的成像不錯(梅峰內植物)。ISO 100,F4.5,1/320 秒。右:100%裁切。

45-200 mm 的 200 mm 成像鬆散、但微距時表現不錯
45-200 mm 體積輕巧,經焦距轉換後即是 90-400 mm 的小炮,旅遊中十分好用,但是成像表現不理想,有鬆散的現象。測試發現主體為近物(微距)時,畫質表現較佳。
 
▲ 200 mm 成像鬆散(攀爬合歡北峰中)。ISO 100,F6.3,1/320 秒。

 
▲ 100% 裁切。

 
▲ 200 mm 拍攝近物成像不錯(梅峰內植物)。ISO 100,F5.6,1/250s。

 
▲ 100% 裁切。

曝光表現穩定
使用 G1 的這幾天,筆者對其曝光表現感覺穩定,就算是雪地全白的地方也不易出現曝光不足的問題,整體曝光穩定度佳。

對焦系統有改進空間
對焦反應速度表現雖然不錯,但準確度還有改進的空間,通常在拍攝微距或遠距離主體有時會發生對錯焦的情形。拍攝植物之類的主題可能還好,還能慢慢的調整一下,但是如果主題是鳥類攝影,可能會造成遺憾。
 
▲ ISO 100,F5.6,1/125 秒。

 
▲ 100% 裁切。

高感光度實測
理論上,G1 用的 4/3 吋大小的感光元件,在高感光度的表現應該較一般數位相機佳。 在 ISO 100 - 400 時基本上無大差別,雜訊表現非常良好,但提升到 800 時開始出現輕微雜訊,但表現仍不錯,1600、3200 時的雜訊明顯,而且飽和度明顯下降,光線不足處尤其明顯。雖然整體表現仍較一般數位相機佳,但以數位單眼的標準來說就令筆者有點失望,如果是演算法能著手處理,希望 Panasonic 之後有新的韌體可以進一步提昇 G1 的表現。
 
▲ ISO 100。
 
 
▲ ISO 200。
 
 
▲ ISO 400。
 
 
▲ ISO 800。
 
 
▲ ISO 1600。

 
▲ISO 3200。
 
可惜沒有錄影模式
在 G1 正式面世前,曾經有傳聞 G1 會擁有 Full HD 錄影的能力,可惜是似乎 Panasonic 來不及放到 G1 身上,只能期待下一代 m4/3 系統的數位單眼了 (根據台灣松下的說法,明年將會引進 G1 II 並融入 HD 錄影功能)。
 
結論
Panasonic Lumix G1 作為新世代的開拓者,也是目前全世界最細小的可交換式鏡頭的數位單眼相機,能有如此的表現實屬難得。不過說真的,如果你之前看過(或在用)Olympus E420,G1 就不會顯得那麼的矯小。G1 擁有眾多的優點,輕巧是最大特色,當然還有極佳的性能,加上可翻轉的 LCD、非常順暢的 Live View 等等,令拍照很方便,很有一般數位相機的方便性,整體使用操作的滿意度非常的高,所以我才說我放棄了 1D Mark II 也沒關係,但這些都是以旅遊單眼作為前提的考慮。 G1 目前仍有些缺點,最令筆者不滿是對焦的準確性在望遠或微距時,容易有對焦前後景的問題,缺乏焦距標示也令手動對焦時有點難用,高感光度的表現也是需要加強。就這幾天使用的感覺,最佳的取代對象是高階的類數位單眼相機,以體積重量相約的情況下,在性能、畫質上大勝目前的類數位單眼相機,為想減輕重量/體積的使用者提供一個極佳的選擇。但在售價上,直接面對的對手是所有廠商的中階機種,在整體性能上 G1 雖不弱,但是似乎仍略遜一點,另外在高感光度的表現由於其感光元件較小的關係,和 APS 的中階數位單眼比起來仍有差距,這些都是目前的劣勢。所以筆者的建議是如果以旅遊/輕便而且想要高性能、畫質為導向的使用者,G1 是一台頗優的選擇,其優缺點整理如下: 優點
  • 輕巧的可交換鏡頭數位相機,減輕負擔,在長時間旅途中的舒適度大增。
  • 有三種顏色可選:黑、紅、藍,為數位單眼帶來了點不一樣的色彩。
  • 不錯的性能表現,在對焦、儲存、拍攝間隔等等都與目前的數位單眼性能不相上下,十分瞬速。
  • 可翻轉式的大螢幕 LCD 有利取景,而且流暢度佳、畫質清晰銳利,表現一流。
  • 成像畫質佳,顏色表現優秀、討喜。
  • OIS 防手震鏡頭表現效果不俗,可有效增加拍照成功率。
  • 除塵系統令操作相機時可以安心,不怕有灰塵的困擾。
  • 全手動的操控,而且白平衡的調整功能十分強大。
  • 擁有熱靴座的設計,外接 P 家的閃光燈令閃燈功能更強大。
  • HDMI 高畫質的輸出令觀看照片更為享受。
  • RAW 記錄模式令後製更為便利。
缺點
  • 高感光度表現不佳,和 APS 大小的數位單眼相比仍有差距。
  • 鏡頭缺乏焦距標示,在 EVF 台 LCD 中也沒有焦距提示,手動對焦時操作不便。
  • 在微距、望遠拍攝時偶有對焦不精確的情況。
  • 鏡頭選擇不多。
  • 連拍模式可以更快一點。
  • 續航力以數位單眼相機來說略嫌弱了一點。

更多實拍

 
▲ F8,1/400 秒,ISO 100(合歡山.東峰攻頂後景觀)。
 
 
▲ F8,1/320 秒,ISO 100(合歡山.山莊外觀景台看屏風山、奇萊北峰)。

 
▲ F7.1,1/400s,ISO 100(合歡山.主峰攻頂中) 。

 
▲ F10,1/8 秒,ISO 160(合歡山,屏風山、奇萊北峰.晚霞)。

 
▲ F5.6,1/500 秒,ISO 100(梅峰.吊鐘花)。

 
▲ F5.6,1/250秒,ISO 100(梅峰.園區植物)。

 
▲ F4.6,1/1000 秒,ISO 100(梅峰.園區植物)。

 
▲ F6.3,1/100 秒,ISO 100(梅峰.水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