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隨身機,超高解像力!Fujifilm X20 試玩體驗
[ 圖、文 / sleepycrab ]
Fujifilm 近年的產品策略非常集中,X 系產品一直是主打。雖然新產品 X20 只是 X 系列中最入門級產品,但規格絕對誠意滿滿,尤其是採用 2/3 吋的 X-Trans CMOS 感光元件,不需低通濾鏡,在同級的 DC 產品中絕無僅有,畫質自然更令人期待。
▲ Fujifilm X20
Fujifilm X20 重點特色
● 採用 2/3 吋 1200 萬像素 X-Trans CMOS 感光元件
● EXR Processor II 影像處理引擎
● 等效 28-112mm F2.0-2.8 大光圈廣角 4 倍變焦鏡
● 鏡頭光學結構 9 群 11 枚,包括 3 片非球面鏡、2 片低色散鏡,並採用 Super EBC 鍍膜,支援光學防手震
● 新增相位偵測 + 對比偵測智能混合式對焦系統
● 支援全手動模式拍攝
● 30 - 1/4000 秒快門
● 2.8 吋 46 萬像素 LCD 螢幕
● 明亮清晰的光學觀景窗,視野率 85%
● RAW 檔儲存格式
● Full HD 1080 @ 60i 高清立體聲錄影,H.264 編碼
● 錄影過程支援光學變焦
● 感光度 ISO100 - 12800 高感光度(完整解析度支援到 ISO 3200)
● 底片色調模擬
● 內建彈出式閃光燈、機頂熱靴
● 鎂合金機身材質
● 12 FPS 高速連拍
● 內建電子水平儀
● 1 公分近拍
● 啟動時間約 0.8 秒
● 360 度全景拍攝,可拍攝最大 11520 x 1624 解析度的影像
● 支援 SD / SDHC / SDXC 記憶卡
● 採用 NP-50 鋰電池
● 體積 117 x 69.6 x 56.8 mm,重量 333 公克(加上電池、記憶卡約 353 公克)
跟前作 X10 的 EXR-CMOS 不同,這次 X20 改用了 2/3 吋 X-Trans CMOS II 感光元件,雖然尺寸一樣,拍攝像素也同為 1200 萬,但因為感光元件製作原理不同,畫質大有提升。原因是它刪去了低通濾鏡,間接提升了解像力和成像之銳利度。配合全新的 EXR Processor II 影像處理引擎,即使最高感光度同是 ISO 12800,但雜訊控制能力比上代提升了 30%。此外,這是第二代的 X-Trans CMOS 感光元件,中央部分加入了 「相位偵測像素」,可以令自動對焦縮減至 0.06 秒。配合機身啟動時間 0.5 秒、 0.01 秒的快門時滯和 0.5 秒的拍攝間隔,機身反應比上代的 X10 還要爽快。
▲對焦模式在機身前方選擇,細心留意,它跟上代的排列佈局略有不同。
▲用上自家的 FUJINON 鏡頭,畫質上佳,而且有 F2.0 至 F2.8 大光圈,對拍攝很有幫助。
▲機頂有曝光補償怏速盤,令機身看來更有復古味。
▲加入了可顯示資訊的光學觀景窗。
▲機背有兩組快速轉盤,能針對不同玩家的需要。
X20 提供一顆四倍光變焦的鏡頭,覆蓋焦距由 28-112mm,大光圈設計固然是其賣點,廣角端是 F2.0,遠攝端也有 F2.8,令景深營造來得更容易。不少用家都只會關心鏡頭光圈有多大,而忽略了縮小光圈的重要性,Fujifilm X20 也把小光圈拍攝時容易遇到的問題列入設計考量之中,而加入了鏡頭調整優化器。功能是在縮小光圈的拍攝環境下,計算像差補償和當光通過鏡頭時所產生的衍射模糊,從而獲得更銳利的照片。風景廣角拍攝時,效果會特別明顯。
▲機背的按鍵佈局跟前代大同小異。
▲內建彈出式閃光燈。
▲扭動鏡頭充開關,也是復古味之源頭。
▲最高感光度達 ISO12800 ▲支援 Full HD 錄影
▲Q Menu 選單介面 ▲可自訂 Fn 按鍵功能
X20 另一個大改動,就是加入了可提供拍攝資訊的光學觀景窗。在觀景窗的菱鏡間裝上有一個厚度小於 1mm、具高透明度的數位半透面板,可在取景拍攝時顯示對焦區域,以及提光圈快門等設定資料。對焦成功會以綠框 LED 顯示,發生錯誤時則以紅框顯示,強烈日光之下還會變成黑色,讓玩家能清晰地了瞭相機狀態。
感光度測試:
試拍:
▲光圈全開至 F2.0 作廣角拍攝,景深雖不算明顯,但成像銳利度高,在大光圈之下,邊位也沒明顯的鬆散問題。(1/120s, f2.0, ISO320)
▲日光之下,色彩有不錯的表現。(1/640s, f4.0, ISO100)
▲以遠攝端拍攝,雖然光圈不是最大的 F2.8,但仍有不錯的淺景深效果,跟片幅大小不無關係。
(1/1600s, f4.0, ISO100)
▲新機加入了多重曝光的拍攝效果。(1/750s, f4.0, ISO100)
▲玩具相機濾鏡拍攝效果。(1/950s, f5.6, ISO100)
▲黑白濾鏡拍攝效果。(1/1600s, f3.2, ISO100)
▲1/1250s, f2.8, ISO100
Fujifilm 近年的產品策略非常集中,X 系產品一直是主打。雖然新產品 X20 只是 X 系列中最入門級產品,但規格絕對誠意滿滿,尤其是採用 2/3 吋的 X-Trans CMOS 感光元件,不需低通濾鏡,在同級的 DC 產品中絕無僅有,畫質自然更令人期待。
▲ Fujifilm X20
Fujifilm X20 重點特色
● 採用 2/3 吋 1200 萬像素 X-Trans CMOS 感光元件
● EXR Processor II 影像處理引擎
● 等效 28-112mm F2.0-2.8 大光圈廣角 4 倍變焦鏡
● 鏡頭光學結構 9 群 11 枚,包括 3 片非球面鏡、2 片低色散鏡,並採用 Super EBC 鍍膜,支援光學防手震
● 新增相位偵測 + 對比偵測智能混合式對焦系統
● 支援全手動模式拍攝
● 30 - 1/4000 秒快門
● 2.8 吋 46 萬像素 LCD 螢幕
● 明亮清晰的光學觀景窗,視野率 85%
● RAW 檔儲存格式
● Full HD 1080 @ 60i 高清立體聲錄影,H.264 編碼
● 錄影過程支援光學變焦
● 感光度 ISO100 - 12800 高感光度(完整解析度支援到 ISO 3200)
● 底片色調模擬
● 內建彈出式閃光燈、機頂熱靴
● 鎂合金機身材質
● 12 FPS 高速連拍
● 內建電子水平儀
● 1 公分近拍
● 啟動時間約 0.8 秒
● 360 度全景拍攝,可拍攝最大 11520 x 1624 解析度的影像
● 支援 SD / SDHC / SDXC 記憶卡
● 採用 NP-50 鋰電池
● 體積 117 x 69.6 x 56.8 mm,重量 333 公克(加上電池、記憶卡約 353 公克)
跟前作 X10 的 EXR-CMOS 不同,這次 X20 改用了 2/3 吋 X-Trans CMOS II 感光元件,雖然尺寸一樣,拍攝像素也同為 1200 萬,但因為感光元件製作原理不同,畫質大有提升。原因是它刪去了低通濾鏡,間接提升了解像力和成像之銳利度。配合全新的 EXR Processor II 影像處理引擎,即使最高感光度同是 ISO 12800,但雜訊控制能力比上代提升了 30%。此外,這是第二代的 X-Trans CMOS 感光元件,中央部分加入了 「相位偵測像素」,可以令自動對焦縮減至 0.06 秒。配合機身啟動時間 0.5 秒、 0.01 秒的快門時滯和 0.5 秒的拍攝間隔,機身反應比上代的 X10 還要爽快。
▲對焦模式在機身前方選擇,細心留意,它跟上代的排列佈局略有不同。
▲用上自家的 FUJINON 鏡頭,畫質上佳,而且有 F2.0 至 F2.8 大光圈,對拍攝很有幫助。
▲機頂有曝光補償怏速盤,令機身看來更有復古味。
▲加入了可顯示資訊的光學觀景窗。
▲機背有兩組快速轉盤,能針對不同玩家的需要。
X20 提供一顆四倍光變焦的鏡頭,覆蓋焦距由 28-112mm,大光圈設計固然是其賣點,廣角端是 F2.0,遠攝端也有 F2.8,令景深營造來得更容易。不少用家都只會關心鏡頭光圈有多大,而忽略了縮小光圈的重要性,Fujifilm X20 也把小光圈拍攝時容易遇到的問題列入設計考量之中,而加入了鏡頭調整優化器。功能是在縮小光圈的拍攝環境下,計算像差補償和當光通過鏡頭時所產生的衍射模糊,從而獲得更銳利的照片。風景廣角拍攝時,效果會特別明顯。
▲機背的按鍵佈局跟前代大同小異。
▲內建彈出式閃光燈。
▲扭動鏡頭充開關,也是復古味之源頭。
▲最高感光度達 ISO12800 ▲支援 Full HD 錄影
▲Q Menu 選單介面 ▲可自訂 Fn 按鍵功能
X20 另一個大改動,就是加入了可提供拍攝資訊的光學觀景窗。在觀景窗的菱鏡間裝上有一個厚度小於 1mm、具高透明度的數位半透面板,可在取景拍攝時顯示對焦區域,以及提光圈快門等設定資料。對焦成功會以綠框 LED 顯示,發生錯誤時則以紅框顯示,強烈日光之下還會變成黑色,讓玩家能清晰地了瞭相機狀態。
感光度測試:
試拍:
▲光圈全開至 F2.0 作廣角拍攝,景深雖不算明顯,但成像銳利度高,在大光圈之下,邊位也沒明顯的鬆散問題。(1/120s, f2.0, ISO320)
▲日光之下,色彩有不錯的表現。(1/640s, f4.0, ISO100)
▲以遠攝端拍攝,雖然光圈不是最大的 F2.8,但仍有不錯的淺景深效果,跟片幅大小不無關係。
(1/1600s, f4.0, ISO100)
▲新機加入了多重曝光的拍攝效果。(1/750s, f4.0, ISO100)
▲玩具相機濾鏡拍攝效果。(1/950s, f5.6, ISO100)
▲黑白濾鏡拍攝效果。(1/1600s, f3.2, ISO100)
▲1/1250s, f2.8, ISO100
廣告
網友評論 0 回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