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單眼這麼簡單!Sony a330 獨家實測
【圖文/ePrice HK 記者 Alex】
首先分享一件真人真事。話說筆者的朋友想買相機,羨慕數位單眼的性能與畫質,決定存錢來買一台。結果到相機專賣店試玩一下,不僅對滿佈機身的操作按鍵感到手足無措,還對銷售員的專業解說聽的霧煞煞,最後只好摸摸鼻子買了一台 Canon PowerShot G10 回家慢慢練基本功。對許多入門攝影玩家來說,從 DC 轉換至 DSLR 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Sony 正鎖定這群潛在市場,推出了 a230、a330,以及 a380 三台數位單眼相機,從按鈕配置到選單都以初學者為優先,讓入門玩家發現原來操作數位單眼相機是這麼簡單、充滿趣味。
台灣索尼前不久在發表其中 a230 與 a330 兩款入門數位單眼相機,雖然新機要到六月才會發售,但比價王相機館已經率先取得具備千萬畫素、LiveView 翻轉螢幕的 Sony a330,為大家進行首發測試報告。到底適不適合入手呢,不妨先來看看這篇測試吧!
▲ 今天的主角:Sony A330 入門數位單眼相機
▲ 機身右側,可看到 HDMI 高畫質輸出的標誌。
▲ 機身左側
▲ 機身背面,可看到翻轉式的 2.7 吋液晶螢幕
▲ 機身頂端
▲ Sony a330 拆除鏡頭後的樣子。
▲ Sony a330 開啟閃燈的外觀。
Sony A330 重點特色
● 1020 萬像素 APS 尺寸 CCD 感光元件
● BIONZ 數碼影像處理器
● 感光元件除塵系統
● 翻轉式 2.7 吋 LCD 螢幕(23 萬像素)
● LiveView 即時預覽模式
● 9 個自動對焦點,中間為十字對焦點
● 連拍速度每秒 2.5 張(LiveView 模式每秒 2 張)
● DRO 動態範圍提升功能
● SteadyShot 感光元件防手震,支援所有類型鏡頭
● 光學觀景窗視野率 95%,放大率 74%
● HDMI 輸出
● BRAVIA 同步功能
● 支援 SD / SDHC 與 MS Duo 雙插卡
● 採用 NP-FM500H 鋰電池,約可拍攝 510 張(LiveView 約 230 張)
● 體積為 128 x 97 x 71.4mm,重量 490 公克
DSLR 的門檻
倘若假日抽空到台灣各地名勝逛逛,或是飛到鄰近的香港旺角、銅鑼等熱鬧的地區觀光,你會發現愈來愈多人拿著 DSLR(數位單眼相機)拍照。為什麼呢?相信是許多用家玩了小 DC 一段日子,已不滿足於 DC 的畫質和性能,因此決定踏足 DSLR 領域。但對於絕大部分用家來說,DSLR 除了機身較重,仍然會和複雜、難懂劃上等號。雖然廠商加入了許多 DC 的功能,如場景模式、臉部對焦、教學說明諸如此類,但介面與按鍵的複雜,在根本上沒有改變過,加上各廠商的 Live View 設計,與操作 DC 的體驗有所距離,自然令一般用家怯步。
徹底的 DC 化
Sony 彷彿看透了入門玩家的心思,為新的 Alpha 入門系列相機,從基礎上努力的 DC 化。你可以看到 a330 機背的按鍵比起一般的 DSLR 少得多,甚至比起 G10、LX3 等 Prosumer DC 還來得少,和一般 DC 接近。沒有了那些嚇人的複雜按鍵,的確令人覺得親切了許多。
▲ 按鍵集中在機背右邊,數量不會比一般 DC 還要多。
簡潔的按鍵設計
然而按鍵少了,會否影響操作呢?答案是不會的。機身十字鍵的幾個快捷鍵,加上 Fn 鍵進入的設定介面,已可以讓你作大部份拍攝設定。即使用 M Mode 拍攝,轉動前方的指令轉盤即設定快門,按著 EV 鍵再撥轉盤則是設定光圈,操作上也算順手。唯一不滿的,許或是把白平衡設定放到 Fn 選單中,要揀時麻煩了點,不過 Sony a330 的自動白平衡頗準確,所以也不成問題。
▲前方的轉盤用作設定光圈和快門。
▲在手動模式中,按著機頂下方的 EV 鍵,再轉動轉輪則作光圈設定。
▲轉盤上可以看到有多種場景模式。
圖形化介面
除了機身按鍵,Sony a330 也為用家提供了親切易懂的選單介面,全新的圖形化介面中,你可以從跑步到靜止的人型小圖示,知道該選擇甚麼快門;可以從「淺景深」、「深景深」的人型圖示中,知道拍攝風景或人像時該選甚麼光圈。這些設計,對於用慣 DSLR 的用家來說可能有點多餘,但 Sony 從一開始就把 a330 定位為 DC 用家的入門選擇,對用慣傻瓜相機 Auto 拍的用家來說,把複雜光圈、快門概念圖形化,實在是件再好不過的事。似乎對於何謂 User-friendly 這回事,Sony 比起其他廠商都瞭解得透徹。
與 DC 相同的 Live View 即時預覽
當然,Sony a330 最 DC 化的一項還是 Live View。只要把機頂的取景模推鍵 Live View 一項,就可以啟動即時取景,而且半按快門就可以完成對焦,不必像某些廠商般要另外按一個對焦鍵這麼麻煩,讓用家獲得與 DC 相同的拍攝體驗。不過要留意的是,或許時 Live View CCD 尺寸比例不同,視野率僅有 90%,實際拍攝的相片會比 Live View 所見的稍微廣闊一點,不過習慣後就沒什麼問題了。
▲135 度的翻轉螢幕設計,低角度拍攝寵物時十分好用。
▲ 55 度的向下翻轉,方便舉起相機拍攝。
織紋材質手柄
說回機身設計,原以為 Sony 為了迎合用家,會試圖把機身弄得更小巧,但雖然 a330 已經比前代略輕、而且體積縮小了 10% 左右,仍比想像中厚實,男性握機拍攝是剛剛好,女生使用的話似乎稍大了點;不過這筆者認為這也無妨,總比過於輕巧結果接上鏡頭後卻頭重腳輕來得好。a330 另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機身採用仿織紋的防滑材質,不像一般單眼所用的蒙皮材質。有人說這樣的紋路有點像黑色蜘蛛人的衣服質感,是故意還是偶然呢,大家自行臆測好了。
至於另一點令人激賞的,則是 Sony 為 a330 加添了 SD 卡插槽,玩家不必再另外花錢購買 MS 卡。在 SD 插成為主流下,愛搞獨家規格的 Sony 也不得作出讓步。
▲ 交叉紋路材質,防滑效果更佳。
▲ 支援 SD 卡實在是好消息。
▲ 鋰電池只有 870mAh,官方數據指可拍 510 張相片,一整天拍攝還算夠用。
然而使用 Live View 模式的話,會消耗得極快,Sony 資料顯示只可拍 230 張。
▲ 跟機附送的 Sony 原廠相機背帶。
▲ Kit 套裝的 DT 18-55mm f3.5-5.6 鏡頭。
風格色調
鏡頭變形
ISO 測試
ISO 1600 以後的雜訊頗明顯,雖然開啟高 ISO 雜訊消除功能後,可以減低一些雜訊,ISO1600 變得勉強堪用,但於 ISO3200 就實際作用不大了。
消除長曝雜訊
六秒長時間曝光測試消除長曝雜訊功能,不過開啟前後的分別不大。
動態範圍最佳化測試
動態範圍最佳化中,由關閉到開啟的效果頗明顯,可以看到背光的建築物出現更多細節。至於標準與進階之間的差距卻是甚微。
連拍測試
連拍方面,筆者以 Transcend class 6 SDHC 卡作測試,連拍初速確是如廠商所稱的 2.5 FPS,但到後來 buffer 不足就變慢了。測試中十秒內可連拍 21 張左右,過程時快時慢,推測與 SD 卡的速度有關。
總結:
在測試期間,筆者大部份時間,都是把相機設定為 Live View 模式,完全把 A330 當作是一部 DC 使用。DC 般的操作,加上 DSLR 的反應速度,整體而言使用 A330 是相當令人愜意的。DC 用家要升級 DSLR 的話,相信 a330 是一道不錯的橋樑。
至於和其他機種比較的話,Sony a330 加上廣角變焦鏡 DT 18-55mm 定價僅 21,980 元,比同級機種便宜一點。不過相信有些用家會在意 a330 缺少了高畫質錄影功能,這就要看你是否介意這一點了。然而當今單眼錄影的技術似乎也還不算成熟,影片畫質好是好,但對焦過程太慢,有些還得手動對焦,而且有時連焦聲也會錄到影片中。個人認為,如果把錄影當作 Bonus 還可以,但如果把它當作是選購 DSLR 的絕對關鍵的話,就比較本末倒置一點。
至於要讓人考慮的,其實是雜訊表現這一點,a330 在 ISO 800 以後雜訊頗為明顯,如果玩家希望買一台擁有純淨高 ISO 的相機,a330 可能會令你失望。但綜合整體表現而言,若要選購第一部 DSLR,Sony a330 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試拍
筆者以 a330 試拍,過程中不論使用光學觀景窗或 Live View 模式,對焦反應都十分爽快。不過發現實拍的相片,比起 Live View 所見的,會稍微的暗了點,建議稍為提高 EV 會有較好的拍攝效果。
▲1/100s.f5.6.ISO400
▲1/100s.f5.6.ISO125
▲1/60s.f7.1.ISO100
▲1/60s.f6.3.ISO100
▲1/40s.f4.ISO100
▲1/50s.f4.5.ISO160
▲1/100s.f5.6.ISO160
▲1/20s.f4.5.ISO400
▲1/400s.f10.ISO100
▲3s.f5.6.ISO200
首先分享一件真人真事。話說筆者的朋友想買相機,羨慕數位單眼的性能與畫質,決定存錢來買一台。結果到相機專賣店試玩一下,不僅對滿佈機身的操作按鍵感到手足無措,還對銷售員的專業解說聽的霧煞煞,最後只好摸摸鼻子買了一台 Canon PowerShot G10 回家慢慢練基本功。對許多入門攝影玩家來說,從 DC 轉換至 DSLR 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Sony 正鎖定這群潛在市場,推出了 a230、a330,以及 a380 三台數位單眼相機,從按鈕配置到選單都以初學者為優先,讓入門玩家發現原來操作數位單眼相機是這麼簡單、充滿趣味。
台灣索尼前不久在發表其中 a230 與 a330 兩款入門數位單眼相機,雖然新機要到六月才會發售,但比價王相機館已經率先取得具備千萬畫素、LiveView 翻轉螢幕的 Sony a330,為大家進行首發測試報告。到底適不適合入手呢,不妨先來看看這篇測試吧!
▲ 今天的主角:Sony A330 入門數位單眼相機
▲ 機身右側,可看到 HDMI 高畫質輸出的標誌。
▲ 機身左側
▲ 機身背面,可看到翻轉式的 2.7 吋液晶螢幕
▲ 機身頂端
▲ Sony a330 拆除鏡頭後的樣子。
▲ Sony a330 開啟閃燈的外觀。
● 1020 萬像素 APS 尺寸 CCD 感光元件
● BIONZ 數碼影像處理器
● 感光元件除塵系統
● 翻轉式 2.7 吋 LCD 螢幕(23 萬像素)
● LiveView 即時預覽模式
● 9 個自動對焦點,中間為十字對焦點
● 連拍速度每秒 2.5 張(LiveView 模式每秒 2 張)
● DRO 動態範圍提升功能
● SteadyShot 感光元件防手震,支援所有類型鏡頭
● 光學觀景窗視野率 95%,放大率 74%
● HDMI 輸出
● BRAVIA 同步功能
● 支援 SD / SDHC 與 MS Duo 雙插卡
● 採用 NP-FM500H 鋰電池,約可拍攝 510 張(LiveView 約 230 張)
● 體積為 128 x 97 x 71.4mm,重量 490 公克
DSLR 的門檻
倘若假日抽空到台灣各地名勝逛逛,或是飛到鄰近的香港旺角、銅鑼等熱鬧的地區觀光,你會發現愈來愈多人拿著 DSLR(數位單眼相機)拍照。為什麼呢?相信是許多用家玩了小 DC 一段日子,已不滿足於 DC 的畫質和性能,因此決定踏足 DSLR 領域。但對於絕大部分用家來說,DSLR 除了機身較重,仍然會和複雜、難懂劃上等號。雖然廠商加入了許多 DC 的功能,如場景模式、臉部對焦、教學說明諸如此類,但介面與按鍵的複雜,在根本上沒有改變過,加上各廠商的 Live View 設計,與操作 DC 的體驗有所距離,自然令一般用家怯步。
徹底的 DC 化
Sony 彷彿看透了入門玩家的心思,為新的 Alpha 入門系列相機,從基礎上努力的 DC 化。你可以看到 a330 機背的按鍵比起一般的 DSLR 少得多,甚至比起 G10、LX3 等 Prosumer DC 還來得少,和一般 DC 接近。沒有了那些嚇人的複雜按鍵,的確令人覺得親切了許多。
▲ 按鍵集中在機背右邊,數量不會比一般 DC 還要多。
簡潔的按鍵設計
然而按鍵少了,會否影響操作呢?答案是不會的。機身十字鍵的幾個快捷鍵,加上 Fn 鍵進入的設定介面,已可以讓你作大部份拍攝設定。即使用 M Mode 拍攝,轉動前方的指令轉盤即設定快門,按著 EV 鍵再撥轉盤則是設定光圈,操作上也算順手。唯一不滿的,許或是把白平衡設定放到 Fn 選單中,要揀時麻煩了點,不過 Sony a330 的自動白平衡頗準確,所以也不成問題。
▲前方的轉盤用作設定光圈和快門。
▲在手動模式中,按著機頂下方的 EV 鍵,再轉動轉輪則作光圈設定。
▲轉盤上可以看到有多種場景模式。
圖形化介面
除了機身按鍵,Sony a330 也為用家提供了親切易懂的選單介面,全新的圖形化介面中,你可以從跑步到靜止的人型小圖示,知道該選擇甚麼快門;可以從「淺景深」、「深景深」的人型圖示中,知道拍攝風景或人像時該選甚麼光圈。這些設計,對於用慣 DSLR 的用家來說可能有點多餘,但 Sony 從一開始就把 a330 定位為 DC 用家的入門選擇,對用慣傻瓜相機 Auto 拍的用家來說,把複雜光圈、快門概念圖形化,實在是件再好不過的事。似乎對於何謂 User-friendly 這回事,Sony 比起其他廠商都瞭解得透徹。
▲ 圖形化的介面試計。若按 DISP 鍵則可切換回標準拍攝介面,可觀看的較多的拍攝資訊。 | |||||
▲ 十字鍵可以直接調整 ISO 值、連拍、閃燈等拍攝設定。 | |||||
▲ 按 Fn 鍵可開啟拍攝功能選單,當中每個選項都有文字說明。 | |||||
▲ 白平衡模式中,可以即時預緊不同的白平衡效果。 | |||||
▲ 動態範圍分別有關閉、標準和進階三種選項。 | |||||
|
|||||
▲ 拍攝設定有 3:2 與 16:9 兩項。 在 Menu 中可以設定開啟消除長曝雜訊和高 ISO 雜訊消除這兩項功能。 |
與 DC 相同的 Live View 即時預覽
當然,Sony a330 最 DC 化的一項還是 Live View。只要把機頂的取景模推鍵 Live View 一項,就可以啟動即時取景,而且半按快門就可以完成對焦,不必像某些廠商般要另外按一個對焦鍵這麼麻煩,讓用家獲得與 DC 相同的拍攝體驗。不過要留意的是,或許時 Live View CCD 尺寸比例不同,視野率僅有 90%,實際拍攝的相片會比 Live View 所見的稍微廣闊一點,不過習慣後就沒什麼問題了。
▲ Live View 介面中,右下角像手機訊號的是晃動訊號,愈多就愈易手震。 此外按機頂下方的放大鍵,則可以放大對焦區域,方便觀看對焦是否準確。 |
|
▲Playback 中播 DISP 鍵可以觀看更多拍攝資訊。 |
▲135 度的翻轉螢幕設計,低角度拍攝寵物時十分好用。
▲ 55 度的向下翻轉,方便舉起相機拍攝。
織紋材質手柄
說回機身設計,原以為 Sony 為了迎合用家,會試圖把機身弄得更小巧,但雖然 a330 已經比前代略輕、而且體積縮小了 10% 左右,仍比想像中厚實,男性握機拍攝是剛剛好,女生使用的話似乎稍大了點;不過這筆者認為這也無妨,總比過於輕巧結果接上鏡頭後卻頭重腳輕來得好。a330 另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機身採用仿織紋的防滑材質,不像一般單眼所用的蒙皮材質。有人說這樣的紋路有點像黑色蜘蛛人的衣服質感,是故意還是偶然呢,大家自行臆測好了。
至於另一點令人激賞的,則是 Sony 為 a330 加添了 SD 卡插槽,玩家不必再另外花錢購買 MS 卡。在 SD 插成為主流下,愛搞獨家規格的 Sony 也不得作出讓步。
▲ 交叉紋路材質,防滑效果更佳。
▲ 支援 SD 卡實在是好消息。
▲ 鋰電池只有 870mAh,官方數據指可拍 510 張相片,一整天拍攝還算夠用。
然而使用 Live View 模式的話,會消耗得極快,Sony 資料顯示只可拍 230 張。
▲ 跟機附送的 Sony 原廠相機背帶。
▲ Kit 套裝的 DT 18-55mm f3.5-5.6 鏡頭。
風格色調
▲ 標準 | ▲ 鮮艷 |
▲ 肖像 | ▲ 風景 |
▲ 夜景 | ▲ 日落 |
▲ 黑白 |
鏡頭變形
以廣角拍攝,會發現 Kit 鏡的四邊變形頗明顯。
ISO 測試
高 ISO 雜訊消除關閉 | 開啟 | ||
▲ ISO 100 | |||
▲ ISO 200 | |||
▲ ISO 400 | |||
▲ ISO 800 | |||
▲ ISO 1600 | |||
▲ ISO 3200 |
ISO 1600 以後的雜訊頗明顯,雖然開啟高 ISO 雜訊消除功能後,可以減低一些雜訊,ISO1600 變得勉強堪用,但於 ISO3200 就實際作用不大了。
消除長曝雜訊
▲ 關閉 | ▲ 開啟 |
六秒長時間曝光測試消除長曝雜訊功能,不過開啟前後的分別不大。
動態範圍最佳化測試
▲ D-R 關閉 | ▲ D-R 標準 |
▲ D-R 進階 |
動態範圍最佳化中,由關閉到開啟的效果頗明顯,可以看到背光的建築物出現更多細節。至於標準與進階之間的差距卻是甚微。
連拍測試
連拍方面,筆者以 Transcend class 6 SDHC 卡作測試,連拍初速確是如廠商所稱的 2.5 FPS,但到後來 buffer 不足就變慢了。測試中十秒內可連拍 21 張左右,過程時快時慢,推測與 SD 卡的速度有關。
總結:
在測試期間,筆者大部份時間,都是把相機設定為 Live View 模式,完全把 A330 當作是一部 DC 使用。DC 般的操作,加上 DSLR 的反應速度,整體而言使用 A330 是相當令人愜意的。DC 用家要升級 DSLR 的話,相信 a330 是一道不錯的橋樑。
至於和其他機種比較的話,Sony a330 加上廣角變焦鏡 DT 18-55mm 定價僅 21,980 元,比同級機種便宜一點。不過相信有些用家會在意 a330 缺少了高畫質錄影功能,這就要看你是否介意這一點了。然而當今單眼錄影的技術似乎也還不算成熟,影片畫質好是好,但對焦過程太慢,有些還得手動對焦,而且有時連焦聲也會錄到影片中。個人認為,如果把錄影當作 Bonus 還可以,但如果把它當作是選購 DSLR 的絕對關鍵的話,就比較本末倒置一點。
至於要讓人考慮的,其實是雜訊表現這一點,a330 在 ISO 800 以後雜訊頗為明顯,如果玩家希望買一台擁有純淨高 ISO 的相機,a330 可能會令你失望。但綜合整體表現而言,若要選購第一部 DSLR,Sony a330 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試拍
筆者以 a330 試拍,過程中不論使用光學觀景窗或 Live View 模式,對焦反應都十分爽快。不過發現實拍的相片,比起 Live View 所見的,會稍微的暗了點,建議稍為提高 EV 會有較好的拍攝效果。
▲ EV + 0 | ▲ EV + 0.7 |
▲1/100s.f5.6.ISO400
▲1/100s.f5.6.ISO125
▲1/60s.f7.1.ISO100
▲1/60s.f6.3.ISO100
▲1/40s.f4.ISO100
▲1/50s.f4.5.ISO160
▲1/100s.f5.6.ISO160
▲1/20s.f4.5.ISO400
▲1/400s.f10.ISO100
▲3s.f5.6.ISO200
廣告
網友評論 0 回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