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D5000 評測 #3 實戰篇 - 性能, 夜景, 感光度, 實拍表現
在寫完較乏味的第一篇、第二篇的 D5000 評測文中,已經分別對外觀、操作及選單有過一番介紹,本篇終於是比較有趣的實戰篇,一同來探討 Nikon D5000 在性能, 夜景, 感光度, 其他實拍等的表現。
▲ Nikon D5000 實戰篇~
實際表現
整體性能表現爽快
D5000 在開機及關機時都會進行除塵,如果想開機速度快一點,只要在開機時按任何一個按鍵都會令其取消清潔模式,令開機速度可以控制在半秒內完成,幾乎隨開隨用。拍攝間隔在緩衝區爆掉以前皆沒有明顯延遲的感覺,可以一直拍,而緩衝區爆掉以後就要視乎你記憶卡的寫入速度,筆者使用的 ATP Promax II 4GB SDHC 大約是半秒內可以繼續拍攝。
而 D5000 由於是單眼相機,對焦速度很難一概而論,搭配 Kit 鏡時,如果目前焦點在主體附近,對焦的速度幾乎都是隨對隨到,十分迅速,否則多在半秒內也會成功;而光源不足時由於有頗亮的對焦輔助燈,反應雖比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稍慢一些,但也算是十分快速的,整體對焦速度表現爽快,相信如果搭配超音波對焦馬達鏡頭或大光圈鏡頭表現可能更佳。
▲ 整體性能爽快。
連拍模式
連拍速度上,原廠的標示規格為 4 fps (63 Fine Jpeg, 11 Raw),筆者在測試時發覺可拍攝的張數上卻有非常大的落差,就算筆者使用高速 SLC SDHC(ATP Promax II 4GB SDHC)時,Jpeg Fine 的 4fps 連拍也僅維持約 38~40 張左右,之後會降速至 2.8~3.3fps 之間跳動的無限連拍;Raw檔的4fps連拍也僅能持續8~10張左右,之後會降速至 1.3~2.5fps 之間繼續連拍。
筆者不死心的換了另一張創見 Class 6 4GB SDHC 作測試,結果更慘,Jpeg Fine 的 4fps 連拍也僅有約 20 ~ 21 張左右,之後會降速至 1.4 ~ 1.9fps 之間跳動的無限連拍;而 Raw 檔的 4fps 連拍也僅能持續 7 張左右,之後會降速至 0.8 ~ 0.9fps 之間繼續連拍。
到底是廠商標示有問題還是筆者的記憶卡有問題?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使用一張高速的 SDHC 對 D5000 的寫入速度有正面的幫助。另外,其實目前實測的連拍張數在大部分情況也是已經很夠用的。
變形控制與邊緣畫質
Nikon D5000 Kit 配備的是 Nikkor 18-55/3.5-5.6 G VR 的標準鏡頭,廣角端的變形是有點明顯的球狀變形,還好 D5000 有內建自動的變形控制功能,開啟後變形程度大減。
而望遠端的變形控制明顯好上不少,開啟變形控制與否影響也並不大。
接下來輪到邊緣畫質,為了節省篇幅及大家觀看的舒適度,在此只列出一些部分光圈邊緣畫質的表現,有需要原始檔的可由此連結(//www.megaupload.com/?d=X0K4EL7I)下載。中央的畫質表現都屬不錯的,所以在此不再作裁切。
第一組是廣角端的邊緣畫質表現:
▲ 左:F3.5 右:F5.6。
▲ 左:F8 右:F11。
▲F16。
第二組是望遠端的邊緣畫質表現:
▲ 左:F5.6 右:F8。
▲F11。
由上述測試可見廣角端的邊緣表現並不好,光圈至少縮至 11 後表現較佳,而望遠端的邊緣表現反而比廣角端來得好一些,但在拍攝時如果光線許可,縮至8會好一些。另外,廣角端有些許的邊角失光,縮至 5.6 則大有改善。
各類實拍分享
成像時有曝光不足的情形
筆者測試期間覺得 D5000 使用常用的矩陣測光時時有發生曝光不足的情形,當發生不足時大約補 2/3 ev 或 1 ev 較為合適,當然相信適當的使用偏重中央測光或重點測光也會較有改善,總而言之就是要瞭解自己相機的特性作調整。
▲ 左:0 ev 右:+1 ev。
散景的表現
由於本次受測的鏡頭偏少,加上 Kit 鏡的光圈也僅為 3.5-5.6,焦段也只到 55mm,所以景深效果有限,儘管如此,阿奇我還是努力生了一些散景照給大家參考一下。
▲ ISO 100,F5.6,1/800s。
▲ ISO 200,F5.6,1/1600s。
▲ ISO 100,F5.6,1/1250s。
▲ ISO 100,F5.6,1/500s。
▲ ISO 100,F5.6,1/2500s。
整體而言,Kit 鏡的景深效果還可以,不過如果喜歡更漂亮的淺景深,還是需要點資本,來支大光圈的鏡頭髮揮錢景深效果吧。
近拍還算夠用
在規格上,Kit 鏡的放大率為 0.31 倍,不算太好,但尚堪用,而且沒有明顯的變形產生(即使是關閉相機的變形控制功能),邊緣畫質亦不算差,面對體積不要過小的物體還算夠用。對焦速度和望遠端時感覺差不多,大致屬於快速的,而成像表現亦十分不錯,有興趣可點擊下圖觀看原圖,為節省版面及頻寬,只列出前兩張的100%裁切。
▲ 左:最近拍端 右:近拍端邊緣 100% 裁切。
▲ ISO 200,F10,1/400s
▲ 100%裁切
▲ ISO 200,F9,1/500s
▲ 100%裁切
▲ ISO 200,F5.6,1/500s
▲ ISO 200,F7.1,1/1250s
▲ ISO 200,F5.6,1/2000s
▲ ISO 200,F6.3,1/320s
有一點耀光
Kit 鏡在面對大太陽時,僅會出現些許耀光,情況不嚴重,整體表現還算不錯。
▲ 有一點耀光
夕陽無限好
如果時間許可,筆者十分喜歡拍攝日出、夕陽及晚霞的照片,當然也要天時、地利、人和。幸好測試 D5000 期間天氣都超好,筆者挑了一天良辰吉日在黃昏時間帶著 D5000 衝上象山拍攝夕陽及夜景,同時透過 D5000 的間隔拍攝功能,筆者於夕陽西下的時間設定每 4 秒拍攝一張照片,共拍了 73 張照片回來整合,以每張用 0.25 秒的播放速度成一段「影片」,別有趣味。
▲ ISO 100,F20,1/640s(太陽快要下山了)
▲ ISO 100,F10,1/80s(夕陽西下中)
▲ 透過間隔拍攝得到的 73 張照片,再合成的夕陽西下短片
長時間曝光表現佳
在夜景實拍上,筆者就算把「減低長時間曝光雜訊」功能關閉,得到的成像仍無明顯的雜訊感(除了開啟後會多花一倍的時間作 Dark Frame Reduction 外,成像表現無大分別),表現不錯,唯筆者測試當天照片控制使用的標準調性的銳化只開到 3 級(最高 9 級),令成像感覺銳利度不是很高,但數位單眼的後製空間大,所以亦覺無妨。
▲ ISO 100,F22,25s(象山拍 101 與信義特區的夜景)
▲100% 裁切
感光度表現
本機的感光度範圍是 200~3200,但可透過擴展的方式使用 100 及 6400,分別標示成 Lo 及 Hi,且可以用 1 / 3 級成細部調整,使用空間彈性大。而且在減低高感光度雜訊的選項上可以有四種的選擇,分別是關閉、低、標準及高四種。以下我們先看一下關閉時的表現。
左:裁切位置一 右:裁切位置二
ISO 100
ISO 200
ISO 400
ISO 800
ISO 1600
ISO 3200
ISO 6400
即使用關閉減低高感光度雜訊時的表現已經令筆者覺得其表現甚佳,就算到 ISO 800 亦無太明顯的雜訊或明顯的細節減損,而 ISO 1600 時略略差一些,不過表現亦十分有水準;ISO 3200 亦在筆者可接受範圍,但 ISO 6400 時有些色偏及較明顯的雜訊、色斑等現象,筆者意見還是少用為妙。
看完無減低高感光度雜訊的實拍後,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所謂減低的低、標準及高到底是會抹成什麼程度,由上述實測照片已經可以推知出現雜訊的「轉捩點」可以說是由 ISO 800 略明顯一些,所以此減低高感光度雜訊的功能筆者由 ISO 800 開始作測試。
裁切位置一
左至右:關閉、低、標準、高
ISO 800
ISO 1600
ISO 3200
ISO 6400
裁切位置二
左至右:關閉、低、標準、高
ISO 800
ISO 1600
ISO 3200
ISO 6400
可以看出高的枺除效果未免強烈了一些,使用低或標準比較是恰到好處。
HD的錄影模式
D5000 雖然是有 HD 畫質的錄影功能,但可惜的是此錄影功能的記錄模式 M-Jpeg,單聲道錄音,單段最多 5 分鐘(640 x 480 或 320 x 240 模式則單段最多 20 分鐘),錄影時當然可以光學變焦,因為是你自己轉的,但是不會自動對焦,所以筆者測試期間在錄影功能上都是使用手動對焦,手動對焦可以輕鬆的玩一些模糊變清晰的進場效果或者變換焦點之類的效果,但是如果面對一些快速變動的主體,D5000 的錄影機能就顯得有些無力了,還有是拍攝時光圈無法調整(除非你使用有光圈推桿的老鏡)。
錄影成像在光線充足下的細膩度、色調等皆十分不錯,光線不足時亦會感覺有些雜訊,如果掌握得宜應該可以錄出好影片,錄影中途如果按下快門鍵就會停止錄影進拍攝一張照片。以下分享一些實拍片段:
▲錄影實測 @ 士林官邸。
▲微距拍攝範例 @ 士林官邸蘭花園。
▲錄影中的淺景深。
▲外國人在陽明山上嬉戲。
結論:
Nikon D5000 是 N 家第二台擁有錄影功能的數位單眼相機,儘管在錄影功能上有些限制(例如:單段 5 分鐘、單聲道收音、沒有自動對焦等),但至少還是令數位單眼擺脫不能錄影的命運。
機身設計及性能上,給予筆者 D60 與 D90 混合體的感覺,雖然是入門的機身,但卻配備了 Multi-CAM 1000 11 點自動對焦系統,對焦性能大致爽快,表現還不錯。但是 Live View 的對焦速度筆者認為還有十分大的改進空間,現階段使用Live View筆者覺得還是使用手動對焦為宜。
成像雖然有時會曝光不足,但知道相機特性後做點調教,成像表現還是令人滿意的,尤其是高感光度的表現在 3200 時仍可接受。另外,本機備有可翻轉式的 LCD,雖然轉軸的設計在下方造成些許不便,但起碼能翻轉的 LCD 令構圖更有彈性。
令筆者感到可惜的是 D5000 和 D40 / 60 一樣是取消了機身馬達,令鏡頭的選擇上多了點限制,但筆者覺得取消了機身馬達的 D5000 在體積/重量上並無明顯的優勢,如果能加回機身馬達將能「解除封印」。
整體來說,本機不失為 N 家入門的一台好選擇。
優點:
更多實拍:
▲ ISO 200, F10, 1/500s。
▲ ISO 200, F7.1, 1/500s。
▲ ISO 200, F5.6, 1/125s。
▲ ISO 200, F7.1, 1/500s。
▲ ISO 200, F7.1, 1/320s。
▲ ISO 200, F9, 1/500s。
▲ ISO 200, F10, 1/320s。
▲ ISO 200, F6.3, 1/800s。
▲ ISO 200, F6.3, 1/800s。
▲ ISO 200, F11, 1/500s。
▲ ISO 200, F20, 1/250s。
▲ ISO 200, F8, 1/400s。
▲ ISO 200, F11, 1/640s。
▲ Nikon D5000 實戰篇~
實際表現
整體性能表現爽快
D5000 在開機及關機時都會進行除塵,如果想開機速度快一點,只要在開機時按任何一個按鍵都會令其取消清潔模式,令開機速度可以控制在半秒內完成,幾乎隨開隨用。拍攝間隔在緩衝區爆掉以前皆沒有明顯延遲的感覺,可以一直拍,而緩衝區爆掉以後就要視乎你記憶卡的寫入速度,筆者使用的 ATP Promax II 4GB SDHC 大約是半秒內可以繼續拍攝。
而 D5000 由於是單眼相機,對焦速度很難一概而論,搭配 Kit 鏡時,如果目前焦點在主體附近,對焦的速度幾乎都是隨對隨到,十分迅速,否則多在半秒內也會成功;而光源不足時由於有頗亮的對焦輔助燈,反應雖比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稍慢一些,但也算是十分快速的,整體對焦速度表現爽快,相信如果搭配超音波對焦馬達鏡頭或大光圈鏡頭表現可能更佳。
▲ 整體性能爽快。
連拍模式
連拍速度上,原廠的標示規格為 4 fps (63 Fine Jpeg, 11 Raw),筆者在測試時發覺可拍攝的張數上卻有非常大的落差,就算筆者使用高速 SLC SDHC(ATP Promax II 4GB SDHC)時,Jpeg Fine 的 4fps 連拍也僅維持約 38~40 張左右,之後會降速至 2.8~3.3fps 之間跳動的無限連拍;Raw檔的4fps連拍也僅能持續8~10張左右,之後會降速至 1.3~2.5fps 之間繼續連拍。
筆者不死心的換了另一張創見 Class 6 4GB SDHC 作測試,結果更慘,Jpeg Fine 的 4fps 連拍也僅有約 20 ~ 21 張左右,之後會降速至 1.4 ~ 1.9fps 之間跳動的無限連拍;而 Raw 檔的 4fps 連拍也僅能持續 7 張左右,之後會降速至 0.8 ~ 0.9fps 之間繼續連拍。
到底是廠商標示有問題還是筆者的記憶卡有問題?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使用一張高速的 SDHC 對 D5000 的寫入速度有正面的幫助。另外,其實目前實測的連拍張數在大部分情況也是已經很夠用的。
變形控制與邊緣畫質
Nikon D5000 Kit 配備的是 Nikkor 18-55/3.5-5.6 G VR 的標準鏡頭,廣角端的變形是有點明顯的球狀變形,還好 D5000 有內建自動的變形控制功能,開啟後變形程度大減。
而望遠端的變形控制明顯好上不少,開啟變形控制與否影響也並不大。
接下來輪到邊緣畫質,為了節省篇幅及大家觀看的舒適度,在此只列出一些部分光圈邊緣畫質的表現,有需要原始檔的可由此連結(//www.megaupload.com/?d=X0K4EL7I)下載。中央的畫質表現都屬不錯的,所以在此不再作裁切。
第一組是廣角端的邊緣畫質表現:
▲ 左:F3.5 右:F5.6。
▲ 左:F8 右:F11。
▲F16。
第二組是望遠端的邊緣畫質表現:
▲ 左:F5.6 右:F8。
▲F11。
由上述測試可見廣角端的邊緣表現並不好,光圈至少縮至 11 後表現較佳,而望遠端的邊緣表現反而比廣角端來得好一些,但在拍攝時如果光線許可,縮至8會好一些。另外,廣角端有些許的邊角失光,縮至 5.6 則大有改善。
各類實拍分享
成像時有曝光不足的情形
筆者測試期間覺得 D5000 使用常用的矩陣測光時時有發生曝光不足的情形,當發生不足時大約補 2/3 ev 或 1 ev 較為合適,當然相信適當的使用偏重中央測光或重點測光也會較有改善,總而言之就是要瞭解自己相機的特性作調整。
▲ 左:0 ev 右:+1 ev。
散景的表現
由於本次受測的鏡頭偏少,加上 Kit 鏡的光圈也僅為 3.5-5.6,焦段也只到 55mm,所以景深效果有限,儘管如此,阿奇我還是努力生了一些散景照給大家參考一下。
▲ ISO 100,F5.6,1/800s。
▲ ISO 200,F5.6,1/1600s。
▲ ISO 100,F5.6,1/1250s。
▲ ISO 100,F5.6,1/500s。
▲ ISO 100,F5.6,1/2500s。
整體而言,Kit 鏡的景深效果還可以,不過如果喜歡更漂亮的淺景深,還是需要點資本,來支大光圈的鏡頭髮揮錢景深效果吧。
近拍還算夠用
在規格上,Kit 鏡的放大率為 0.31 倍,不算太好,但尚堪用,而且沒有明顯的變形產生(即使是關閉相機的變形控制功能),邊緣畫質亦不算差,面對體積不要過小的物體還算夠用。對焦速度和望遠端時感覺差不多,大致屬於快速的,而成像表現亦十分不錯,有興趣可點擊下圖觀看原圖,為節省版面及頻寬,只列出前兩張的100%裁切。
▲ 左:最近拍端 右:近拍端邊緣 100% 裁切。
▲ ISO 200,F10,1/400s
▲ 100%裁切
▲ ISO 200,F9,1/500s
▲ 100%裁切
▲ ISO 200,F5.6,1/500s
▲ ISO 200,F7.1,1/1250s
▲ ISO 200,F5.6,1/2000s
▲ ISO 200,F6.3,1/320s
有一點耀光
Kit 鏡在面對大太陽時,僅會出現些許耀光,情況不嚴重,整體表現還算不錯。
▲ 有一點耀光
夕陽無限好
如果時間許可,筆者十分喜歡拍攝日出、夕陽及晚霞的照片,當然也要天時、地利、人和。幸好測試 D5000 期間天氣都超好,筆者挑了一天良辰吉日在黃昏時間帶著 D5000 衝上象山拍攝夕陽及夜景,同時透過 D5000 的間隔拍攝功能,筆者於夕陽西下的時間設定每 4 秒拍攝一張照片,共拍了 73 張照片回來整合,以每張用 0.25 秒的播放速度成一段「影片」,別有趣味。
▲ ISO 100,F20,1/640s(太陽快要下山了)
▲ ISO 100,F10,1/80s(夕陽西下中)
▲ 透過間隔拍攝得到的 73 張照片,再合成的夕陽西下短片
長時間曝光表現佳
在夜景實拍上,筆者就算把「減低長時間曝光雜訊」功能關閉,得到的成像仍無明顯的雜訊感(除了開啟後會多花一倍的時間作 Dark Frame Reduction 外,成像表現無大分別),表現不錯,唯筆者測試當天照片控制使用的標準調性的銳化只開到 3 級(最高 9 級),令成像感覺銳利度不是很高,但數位單眼的後製空間大,所以亦覺無妨。
▲ ISO 100,F22,25s(象山拍 101 與信義特區的夜景)
▲100% 裁切
感光度表現
本機的感光度範圍是 200~3200,但可透過擴展的方式使用 100 及 6400,分別標示成 Lo 及 Hi,且可以用 1 / 3 級成細部調整,使用空間彈性大。而且在減低高感光度雜訊的選項上可以有四種的選擇,分別是關閉、低、標準及高四種。以下我們先看一下關閉時的表現。
ISO 100
ISO 200
ISO 400
ISO 800
ISO 1600
ISO 3200
ISO 6400
即使用關閉減低高感光度雜訊時的表現已經令筆者覺得其表現甚佳,就算到 ISO 800 亦無太明顯的雜訊或明顯的細節減損,而 ISO 1600 時略略差一些,不過表現亦十分有水準;ISO 3200 亦在筆者可接受範圍,但 ISO 6400 時有些色偏及較明顯的雜訊、色斑等現象,筆者意見還是少用為妙。
看完無減低高感光度雜訊的實拍後,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所謂減低的低、標準及高到底是會抹成什麼程度,由上述實測照片已經可以推知出現雜訊的「轉捩點」可以說是由 ISO 800 略明顯一些,所以此減低高感光度雜訊的功能筆者由 ISO 800 開始作測試。
左至右:關閉、低、標準、高
ISO 800
ISO 1600
ISO 3200
ISO 6400
裁切位置二
左至右:關閉、低、標準、高
ISO 800
ISO 1600
ISO 3200
ISO 6400
可以看出高的枺除效果未免強烈了一些,使用低或標準比較是恰到好處。
HD的錄影模式
D5000 雖然是有 HD 畫質的錄影功能,但可惜的是此錄影功能的記錄模式 M-Jpeg,單聲道錄音,單段最多 5 分鐘(640 x 480 或 320 x 240 模式則單段最多 20 分鐘),錄影時當然可以光學變焦,因為是你自己轉的,但是不會自動對焦,所以筆者測試期間在錄影功能上都是使用手動對焦,手動對焦可以輕鬆的玩一些模糊變清晰的進場效果或者變換焦點之類的效果,但是如果面對一些快速變動的主體,D5000 的錄影機能就顯得有些無力了,還有是拍攝時光圈無法調整(除非你使用有光圈推桿的老鏡)。
錄影成像在光線充足下的細膩度、色調等皆十分不錯,光線不足時亦會感覺有些雜訊,如果掌握得宜應該可以錄出好影片,錄影中途如果按下快門鍵就會停止錄影進拍攝一張照片。以下分享一些實拍片段:
▲錄影實測 @ 士林官邸。
▲微距拍攝範例 @ 士林官邸蘭花園。
▲錄影中的淺景深。
▲外國人在陽明山上嬉戲。
結論:
Nikon D5000 是 N 家第二台擁有錄影功能的數位單眼相機,儘管在錄影功能上有些限制(例如:單段 5 分鐘、單聲道收音、沒有自動對焦等),但至少還是令數位單眼擺脫不能錄影的命運。
機身設計及性能上,給予筆者 D60 與 D90 混合體的感覺,雖然是入門的機身,但卻配備了 Multi-CAM 1000 11 點自動對焦系統,對焦性能大致爽快,表現還不錯。但是 Live View 的對焦速度筆者認為還有十分大的改進空間,現階段使用Live View筆者覺得還是使用手動對焦為宜。
成像雖然有時會曝光不足,但知道相機特性後做點調教,成像表現還是令人滿意的,尤其是高感光度的表現在 3200 時仍可接受。另外,本機備有可翻轉式的 LCD,雖然轉軸的設計在下方造成些許不便,但起碼能翻轉的 LCD 令構圖更有彈性。
令筆者感到可惜的是 D5000 和 D40 / 60 一樣是取消了機身馬達,令鏡頭的選擇上多了點限制,但筆者覺得取消了機身馬達的 D5000 在體積/重量上並無明顯的優勢,如果能加回機身馬達將能「解除封印」。
整體來說,本機不失為 N 家入門的一台好選擇。
優點:
- 成像表現佳,高感光表現亦十分不俗。
- HD 畫質的錄影功能。
- 2.7" 23 萬畫素可翻轉式 LCD。
- 有機身除塵功能。
- 整體操作流暢度高。
- 可自訂的選項多。
- 續航力表現還不錯。
- 無機身馬達的設計令選擇鏡頭上有些限制。
- Live View 模式對焦緩慢。
- 錄影模式有所限制,且無自動對焦。
- 售價略高。
更多實拍:
▲ ISO 200, F10, 1/500s。
▲ ISO 200, F7.1, 1/500s。
▲ ISO 200, F5.6, 1/125s。
▲ ISO 200, F7.1, 1/500s。
▲ ISO 200, F7.1, 1/320s。
▲ ISO 200, F9, 1/500s。
▲ ISO 200, F10, 1/320s。
▲ ISO 200, F6.3, 1/800s。
▲ ISO 200, F6.3, 1/800s。
▲ ISO 200, F11, 1/500s。
▲ ISO 200, F20, 1/250s。
▲ ISO 200, F8, 1/400s。
▲ ISO 200, F11, 1/640s。
廣告
網友評論 0 回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