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眼看/開始對外合作應用的 robby 室外快遞機器人,希望解決人力不足問題
【此文章來自:Mashdigi】
GTC 2018(GPU 技術大會)期間,投入機器人研發已有一段時間的robby實際展示旗下針對室外送餐的機器人,同時也說明目前此款機器人已經有具體研發成果,並且已經在美國加州帕羅奧圖地區與特定餐飲業者合作前期導入應用,未來更預期可投入中國等外送需求龐大的市場應用。
▲ robby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李瑞 (右)、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 Dheera Venkatraman (左)。
robby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李瑞 (右)、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Dheera Venkatraman (左)
先前已經多次對外展示旗下機器人應用的robby,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李瑞,以及同為創辦人之一、擔任技術長的Dheera Venkatraman在此次GTC 2018接受訪談時,強調旗下機器人主要鎖定室外快遞需求應用為主,原因在於LG、Intel等多數廠商已經專注於室內為主的服務機器人發展,但針對室外快遞需求設計的機器人卻相對較少,因此認為雖然面臨挑戰相對較大,卻可帶來更大發展機會。
李瑞表示,針對室內及室外應用的服務型機器人,其實在根本的設計明顯不同,例如在室內應用的機器人可以很輕易地透過Wi-Fi、障礙識別等方式確認所在位置,並且配合輸入既有建築內地圖,就能讓機器人清楚知曉本身所在位置,以及如何避開障礙物前進,進而完成物品遞送服務,但應用在室外快遞的機器人必須面臨挑戰則包含如何確認本身所在位置,以及在外部如何避開更多行人、車輛,或是高低地形等影響,甚至也要考慮如何讓機器人完成遞送後,依然可以順利安全返回出發地點。
而選擇投入室外機器人發展,除了室內機器人已有太多廠商競爭,李瑞認為室內機器人的現階段實際使用需求不高,反而是在商品快遞、餐飲外送服務有更明顯人力供應需求,因此認為針對此類需求提供自動化機器人作為輔助,將有利快遞市場更有效率成長。
至於在發展過程中,並未選擇像亞馬遜希望藉由無人機改善貨品遞送效率、時間與人力等成本,李瑞的看法則是在於無人機可能還是會有飛安、電池續航,以及貨品承載力不足等問題,因此認為實際應用在貨品遞送需求的話,藉由輪組驅動的機器人還是相對有保障。
此次在戶外展示快遞機器人版本,分別在前方採用類似Intel RealSense視覺攝影機,以及上下多組攝影鏡頭的配置,同時左右兩側與機器人後方也有設置攝影鏡頭,藉此讓機器人可藉由電腦視覺分辨周圍路況,並且透過頂端配置的光達判斷四周是否有障礙物介入。而在貼近正式版本的設計,則是採用較為橢圓外型,同時機頂採用光達,以及攝影鏡頭設計也明顯不同,但機器人同樣可藉由感測元件與不同形式的攝影鏡頭 (可能採用360度環景相機)分辨周遭情況,甚至可透過加上避震器且重新設計的驅動輪組輕易登上有段差的地形。
另外,電池單次滿電情況約可對應長達30公里的行走距離,但robby仍建議遞送距離盡可能維持15公里會較有保障,同時以旗下機器人主要還是對應短程距離的快遞需求設計,因此理論上也不會讓機器人走太遠。對於機器人暫時未考慮透過無線充電方式補充電力的原因,robby除了表示無線充電應用在行動裝置以外的設備仍有充電效率問題,反而不如在機器人返回出發點後由專人交換電池較有效率,同時若以一整天的快遞服務次數來看,目前機器人所採用電池設計大致綽綽有餘。
依照robby的規劃,目前合作規劃主要還是以快遞服務業者為主,並不會建議餐飲業者等自行導入建置快遞服務,同時機器人可依照合作廠商採購規模提供一定程度的客製化,例如機器人外型、配色,甚至可讓機身當做外部宣傳廣告版面,同時包含機器人控管操作介面、服務運作,以及手機端App使用模式都可以客製化,例如讓消費者透過掃描機器人上的條碼完成身分比對才能開啟貨箱取物,或是藉由傳送簡訊方式取得開啟貨箱權限,但與機器人運作相關的監控平台則會由robby負責維護。
一旦機器人在途中發生意外,robby即可立即透過線上監控方式確認意外發生位置,以及確認是否能透過遠端重啟方式改善。而若有非快遞對象企圖以外力形式開啟貨箱時,機器人也會立即發出警告,並且藉由連線方式回報或是同時報警,同時若機器人背後的緊急開關不慎被啟用,robby也能透過雲端平台連線重啟。
只是在發展過程時,確實也面臨必須說服既有工作者接受機器人並不會直接影響其工作機會的壓力。而另一方面,如何與政府機構進行合作,透過將現有法令作調整,或是提出合乎時宜的新法,讓機器人應用更合乎法規,同時也較能有保障。
robby機器人原型設計:
貼近正式版本的robby機器人設計:
GTC 2018(GPU 技術大會)期間,投入機器人研發已有一段時間的robby實際展示旗下針對室外送餐的機器人,同時也說明目前此款機器人已經有具體研發成果,並且已經在美國加州帕羅奧圖地區與特定餐飲業者合作前期導入應用,未來更預期可投入中國等外送需求龐大的市場應用。
▲ robby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李瑞 (右)、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 Dheera Venkatraman (左)。
robby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李瑞 (右)、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Dheera Venkatraman (左)
先前已經多次對外展示旗下機器人應用的robby,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李瑞,以及同為創辦人之一、擔任技術長的Dheera Venkatraman在此次GTC 2018接受訪談時,強調旗下機器人主要鎖定室外快遞需求應用為主,原因在於LG、Intel等多數廠商已經專注於室內為主的服務機器人發展,但針對室外快遞需求設計的機器人卻相對較少,因此認為雖然面臨挑戰相對較大,卻可帶來更大發展機會。
李瑞表示,針對室內及室外應用的服務型機器人,其實在根本的設計明顯不同,例如在室內應用的機器人可以很輕易地透過Wi-Fi、障礙識別等方式確認所在位置,並且配合輸入既有建築內地圖,就能讓機器人清楚知曉本身所在位置,以及如何避開障礙物前進,進而完成物品遞送服務,但應用在室外快遞的機器人必須面臨挑戰則包含如何確認本身所在位置,以及在外部如何避開更多行人、車輛,或是高低地形等影響,甚至也要考慮如何讓機器人完成遞送後,依然可以順利安全返回出發地點。
而選擇投入室外機器人發展,除了室內機器人已有太多廠商競爭,李瑞認為室內機器人的現階段實際使用需求不高,反而是在商品快遞、餐飲外送服務有更明顯人力供應需求,因此認為針對此類需求提供自動化機器人作為輔助,將有利快遞市場更有效率成長。
至於在發展過程中,並未選擇像亞馬遜希望藉由無人機改善貨品遞送效率、時間與人力等成本,李瑞的看法則是在於無人機可能還是會有飛安、電池續航,以及貨品承載力不足等問題,因此認為實際應用在貨品遞送需求的話,藉由輪組驅動的機器人還是相對有保障。
行走距離仍以短程貨品遞送為主,並非鎖定長距離使用
目前robby所研發機器人,同樣藉由電腦視覺與光達系統,搭配各類感測元件確認前方道路是否有行人、障礙物,一旦偵測預計行進路線有行人進入,系統將會先自動停下,或是在情況允許時進行閃避。但考量機器人本身應用還是以餐飲快遞居多情況,因此系統在遇到前方有人阻擋時,絕大部分會先採取停下,並且視情況繞道而行,或是透過聲音播放請求讓路。此次在戶外展示快遞機器人版本,分別在前方採用類似Intel RealSense視覺攝影機,以及上下多組攝影鏡頭的配置,同時左右兩側與機器人後方也有設置攝影鏡頭,藉此讓機器人可藉由電腦視覺分辨周圍路況,並且透過頂端配置的光達判斷四周是否有障礙物介入。而在貼近正式版本的設計,則是採用較為橢圓外型,同時機頂採用光達,以及攝影鏡頭設計也明顯不同,但機器人同樣可藉由感測元件與不同形式的攝影鏡頭 (可能採用360度環景相機)分辨周遭情況,甚至可透過加上避震器且重新設計的驅動輪組輕易登上有段差的地形。
另外,電池單次滿電情況約可對應長達30公里的行走距離,但robby仍建議遞送距離盡可能維持15公里會較有保障,同時以旗下機器人主要還是對應短程距離的快遞需求設計,因此理論上也不會讓機器人走太遠。對於機器人暫時未考慮透過無線充電方式補充電力的原因,robby除了表示無線充電應用在行動裝置以外的設備仍有充電效率問題,反而不如在機器人返回出發點後由專人交換電池較有效率,同時若以一整天的快遞服務次數來看,目前機器人所採用電池設計大致綽綽有餘。
依照robby的規劃,目前合作規劃主要還是以快遞服務業者為主,並不會建議餐飲業者等自行導入建置快遞服務,同時機器人可依照合作廠商採購規模提供一定程度的客製化,例如機器人外型、配色,甚至可讓機身當做外部宣傳廣告版面,同時包含機器人控管操作介面、服務運作,以及手機端App使用模式都可以客製化,例如讓消費者透過掃描機器人上的條碼完成身分比對才能開啟貨箱取物,或是藉由傳送簡訊方式取得開啟貨箱權限,但與機器人運作相關的監控平台則會由robby負責維護。
一旦機器人在途中發生意外,robby即可立即透過線上監控方式確認意外發生位置,以及確認是否能透過遠端重啟方式改善。而若有非快遞對象企圖以外力形式開啟貨箱時,機器人也會立即發出警告,並且藉由連線方式回報或是同時報警,同時若機器人背後的緊急開關不慎被啟用,robby也能透過雲端平台連線重啟。
機器人是為了改善人力不足問題,並非用於取代人力
就李瑞的看法,針對室外設計的快遞機器人有相當大的發展機會,例如中國地區的快遞人力需求幾乎是按月增長,因此未來將機器人投入此類市場應用時,實際上並不會取代傳統人力需求,反而是能進一步紓緩人力不足情況。只是在發展過程時,確實也面臨必須說服既有工作者接受機器人並不會直接影響其工作機會的壓力。而另一方面,如何與政府機構進行合作,透過將現有法令作調整,或是提出合乎時宜的新法,讓機器人應用更合乎法規,同時也較能有保障。
robby機器人原型設計:
貼近正式版本的robby機器人設計:
廣告
網友評論 0 回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