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來自台灣製造的金牌主流電源 | FSP VITA GM MIT 1000W WHITE

Rickwang0412 | 電腦電競相關
作為知名的電源大廠:全漢,在電源的研發上一直有許多的發展,而全漢其實就有工廠設置在台灣,主要是進行電源的耐久度…等多項測試與相關研發;而去年全漢發出消息,即將在台灣設立生產線,打造出MADE IN TAIWAN的電源;除了推出MIT的電源之外,他們也將旗下的電源型號進行重新命名和整合,希望消費者能夠更容易去辨識不同級別的電源;
而目前在台灣生產與組裝的電源系列為全漢自家主流級別VITA系列的電源,包含半模組的VITA GD MIT以及全模組的VITA GM MIT,而筆者這次要來開箱跟測試的是VITA GM MIT系列電源,完整型號為:FSP VITA GM MIT 1000W WHITE。
1.jpg
 

===== 開箱 =====

先從包裝盒開始看起,本次筆者開箱的是白色款,因此包裝盒本身的底色就用較深的白色作為底色,中間放上了VITA GM MIT電源的形象圖,左上角全漢的商標LOGO,形象圖下方有使用藍色和金色點綴的VITA GM型號字樣,後方有放上通過了PCIe 5.1和ATX 3.1的圖標以及瓦數版本。
2.jpg

右上角有放上這系列電源有通過80 PLUS GOLD金牌、CYBENETIC GOLD金牌以及噪音有通過CYBENETIC A-的主流相關認證。
3.jpg

右下角有特別貼上這款電源為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的版本。
4.jpg

背面放上了多種語言的主要特色說明,左下角有放上各電壓的對應輸出電流和瓦數規格表,右下角則同樣有放上MIT台灣製造、80 PLUS GOLD金牌、CYBENETIC GOLD金牌以及噪音有通過CYBENETIC A-等主流相關認證的圖標,特色部分筆者也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1. 轉換效率 ≥ 90%標準負載
  2. 80 PLUS金牌認證
  3. 105℃日本精密級電解電容
  4. 120 mm液壓軸承(HYB)風扇
  5. 全模組化線材設計
  6. 多重保護機制:OVP/OCP/OPP/OTP/SCP/UVP/SIP/NLO
5.jpg

側面有放上1000W版本電源提供的線材種類、數量以及接口數量,右側則有放上線上版使用者手冊的QR-Code可以掃描查看。
6.jpg

另一面側面有放上這款電源適用的地區種類,下方有對應的PN、SN序號,如果有保固上的問題要報修,就需要保留此序號。
7.jpg

文件類別配件分別有提供多種語言的電源安全手冊以及安裝說明書各一份,強烈建議如果玩家是自行組裝,先看完相關手冊再進行安裝會比較安全。
8.jpg

電源用配件包含多條魔鬼氈束線帶、4顆螺絲、24-PIN短路啟動測試器以及1條AC交流電源線。
9.jpg
 

===== FSP VITA GM MIT 1000W WHITE =====

剛開始同樣先放上本次開箱的電源的相關規格表給大家參考~~
尺寸(長×寬×高):140 x 150 x 86 mm
電源線材設計:全模組
Form Factor:ATX 3.1
效率認證:80 Plus GOLD、Cybenetics GOLD
噪音評比:Cybenetics A-
輸入電壓:100 – 240 Vac
輸入電流:12 – 6 A
輸入電壓頻率:50 – 60 Hz
功率校正PFC:Active ≧ 0.9
轉換效率:≥ 90% at Typical Load
保護系統:OVP/OCP/OPP/OTP/SCP/UVP/SIP/NLO
風扇尺寸:120 mm液壓軸承風扇
線材接頭:1 x 24-Pin motherboard(600 mm)、2 x 4+4 Pin CPU(700 mm)、2 x 6+2 Pin GPU(650 mm + 150 mm)、1 x 12V–2x6(700 mm)、1 x SATA(515 mm + 150 mm + 150 mm + 150 mm)、2 x SATA/MOLEX(510 mm – 150 mm – 150 mm – 100 mm)
保固:10 Years
10.jpg

電源風扇進氣面的造型採用全新的設計,透過多條線條與角度的切換刻畫出了一個六角形的形狀,而這也是目前VITA系列電源的主要元素設計。
11.jpg

背面左下角有AC交流電插座與電源開關,下方有POWER NEVER END的標語,其餘地方同樣有大面積的六邊形挖孔來提供電源散熱;鎖孔部分有提供兩種格式,能應付市面上大部分的機殼。
12.jpg

側面採用磨砂的表面處理,摸起來有明顯的顆粒感,左半部還有簡單的凹面處理,增加電源的視覺層次;右側有FSP的LOGO以及VITA型號字樣。
13.jpg

在其中一面的螺絲分別有貼上製造年份與月份以及FSP全漢的貼紙,主要提供保固依據使用,如果玩家自行將其撕毀,會失去保固,請玩家不要隨意拆解電源。
14.jpg

接口部分維持黑色接口,並且有簡單的分類,最左側為SATA和MOLEX線材使用,右上角為12V-2x6,在SATA右側有兩個CPU 8-PIN,在12V-2x6左側有兩個PCIe,最後右下角則是24-PIN;右下角還有警告標語。
15.jpg

電源背面同樣有再次貼上含有型號、瓦數、各電壓輸出電流、瓦數、保固序號以及相關認證的產品資訊貼紙。
16.jpg

接著來到模組線的部分,首先是主機板24-PIN供電線,這次VITA GM MIT白色版的模組線除了線材有採用白色的配色之外,在插頭的顏色上也選擇了白色插頭;如果搭配最新的白色主機板,就能完全展示全白的視覺效果,顏色會更加一致好看。
21.jpg

不過線材本身還是維持採用橡膠扁線的材質與設計,前陣子COMPUTEX展場上筆者也有跟全漢的工程師簡單討論了一下,他們認為這種線材更加耐用,不過在外觀上與壓紋線相比就相對比較不美觀一些;不過這批模組線的軟硬度與筆者之前開箱的FSP Hydro PTM X PRO WHITE電源相比軟了許多,確實還是有感受到全漢有慢慢在改變,而上次工程師也有分享接下來他們的新款高階電源也會採用壓紋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好好期待,未來筆者有機會也會來開箱看看。
22.jpg

雖然目前市面上大多數主機板都是24-PIN的插座,不過考量到還是有少數是20-PIN,因此全漢針對這組24-PIN供電線一樣有分離式設計,可以應付不同種插座的主機板。
23.jpg

接著是CPU的供電線,總共有兩條,並且都是4+4的設計,長度部分都是700 mm,能應付目前大部分的機殼。
24.jpg

兩條CPU供電線皆採用4+4PIN設計,能夠針對不同等級的主機板來搭配使用,不過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消費級主機板都保底一個8-PIN,如果全漢能夠將其中一條改成原生固定8-PIN在安裝上會更加方便,另外就是兩個4-PIN插座之間並沒有滑軌或卡扣設計,所以玩家在安裝時筆者會建議分開安裝會比較好,如果機殼頂部空間又不夠,真的很難兩個插頭合併起來同時插上去。
25.jpg

接著是PCIe供電線,總共有兩條,每條皆有2個6+2-PIN的插頭,總共有4個可以使用;總長度來到800 mm。
26.jpg

兩條PCIe線皆有提供兩個6+2-PIN插頭,兩個插頭之間的線長大概在150 mm左右,另外在前面提到的說明書裡面有關於不同數量PCIe供電接口的顯卡的安裝線材分配建議表格,建議玩家先看過再進行安裝。
27.jpg

4個接口都是6+2-PIN的設計,不過與CPU的4+4-PIN一樣,並沒有額外的滑軌或卡扣機制可以先合併起來在安裝,僅有在2-PIN的插座尾端有額外凸出的設計可以先簡單固定住再安裝。
28.jpg

這次VITA GM MIT電源有通過最新的PCIe 5.1和ATX 3.1協議,因此同樣有設置12V-2x6的插頭和線材,長度部分為700 mm,基本上也能應付市面上不同類型的機殼。
29.jpg

不過線材的兩端插頭上方都沒有印上最大支援的瓦數標記,因此筆者有特別去詢問官方,本次開箱的1000W電源是配製可承受600W的線材,這邊就特別提到給讀者了解。
30.jpg

接著是SATA和MOLEX線材,總共有3條,其中有兩條是SATA和MOLEX混和線材,另外一條則是全SATA接口布局的線材。
31.jpg

其中兩條為SATA與MOLEX接頭共用的模組線,單條線各有SATA跟MOLEX接口各兩個,其中SATA接口皆採用垂直的設計。
32.jpg

而MOLEX接頭則是採用水平的設計,雖然目前越來越少機殼內預先安裝的風扇或是集線器是採用MOLEX接口,不過全漢考量到有些玩家是老機殼沿用,或是依舊有少數機殼風扇是採用MOLEX,因此依舊提供4個接口讓玩家來使用。
33.jpg

最後一條4個插頭都是SATA接頭,並且這4個都是採用扁形式的設計,可以跟另外兩條垂直的SATA線材來做選擇,玩家可依照機殼內部的安裝空間來決定要用哪種接頭。
34.jpg

再來就來拆解電源,這邊同樣提醒讀者,由於筆者是要提供內部架構圖給大家參考而拆解,一般玩家如果自行拆解會破壞保固貼紙,導致沒有保固的狀況發生。
35.jpg

這邊放上這款電源內部電路布局的局部細節圖,這款電源採用LLC諧振線路架構,能夠降低開關損耗、提高效率並在負載條件下保持輸出電壓穩定;另外+5V & 3.3V採用DC-DC同步整流設計。
36.jpg

電容採用日本TOSHIN東信工業TK的電容,規格為450 V 680 µF 105 ℃的電解電容。
37.jpg
 

===== 電源壓力測試 =====

接下來就進行本次的電源壓力測試,一樣先放上本次測試機台配置:
CPU:Intel Core i7-14700K
MB:ROG STRIX Z790-E GAMING WIFI
RAM:CORSAIR DOMINATOR TITANIUM RGB 32GB(2x16GB)DDR5 6600MT WHITE
AIO:FSP AE36 WHITE
GPU:NVIDIA RTX 4070 SUPER FE
SSD:Micron Crucial T700 SSD 1TB
POWER:FSP VITA GM MIT 1000W WHITE
CASE:Thermaltake 曜越 Core P3 TG Pro WHITE
作業系統:WINDOWS 11 24H2
BIOS VERSION:3001
本次測試同樣開啟華碩自家AI超頻功能,環境則設定在27度的冷氣房內。
38.jpg

開始進行測試前一樣放上更新到最新的BIOS的截圖以及開啟CPU的AI超頻和DDR5的XMP。
39.jpg

接著是CPU-Z的截圖驗明正身。
40.jpg

在一般待機情況下,在HWiNFO 64的監控中,+5V的電壓範圍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測得5.04 V和5.08 V,平均為5.076 V;3VCC的電壓則分別測得3.328 V和3.344 V,平均為3.342 V;+12V的電壓分別測得12.096 V和12.192 V,平均為12.192 V;整體都非常穩定。
41.png

首先是OCCT的電源測試,在壓力測試20分鐘後,在OCCT自己的監控系統中,+5V的電壓範圍在5 V~5.08 V,平均5.013 V;3VCC的電壓範圍在3.296 V~3.344 V,平均3.299 V,+12V的電壓範圍則是從12.096 V ~ 12.192 V、平均電壓12.103 V;在HWiNFO 64中的監控結果也大致相同,非常穩定的供電。
42.png

在FurMark與AIDA64的壓力測試中,三項電壓的跳動幅度與OCCT電源壓力測試中相差不遠,測試下來非常穩定。
43.jpg

接下來就拿手邊的紅點測溫槍簡單量測一下顯卡與CPU供電線在壓力測試時的溫度狀況,首先是CPU的8-PIN供電線,在主機板端量測到大概在55度附近。
44.jpg

接著是顯卡,12V-2x6供電線在顯卡端量測到40.7度;如果玩家是在一般的機殼內部,搭配前面或底部的風扇,溫度上會更低,不過也還是要再次提醒玩家,組裝12V-2x6供電線的時候兩端一定要確認有插緊,最大程度的減少燒掉線的風險。
45.jpg

接著在電源端內部,整體溫度都算冷靜,筆者盡量靠近電源裡面,溫度大概都控制在30度左右;另外電源的風扇在測試過程中也沒有明顯的轉速聲,基本上都是其他散熱風扇的噪音較明顯。
46.jpg

接著筆者也量測了一下電源端CPU供電線的溫度,基本上也不高,大概在31度左右。
47.jpg

另外12V-2x6供電線溫度也跟CPU供電線差不多都在30度左右,,在電源端都沒有過熱的狀況。
48.jpg
 

===== 總結 =====

49.jpg
以上就是FSP VITA GM MIT 1000W WHITE的開箱與測試拉~~
全漢從去年開始就陸續針對自家不同級別的電源的型號進行更系統化的命名方式,也針對各型號推出入門、主流,甚至到高階的電源,而VITA系列電源也是其中的新成員之一;目前VITA系列電源有入門級別的VITA GD,以及本次筆者開箱的VITA GM則是主流級別,兩種電源在轉換效率上都擁有基本的80 PLUS金牌認證,主要就是VITA GM擁有全模組線材的配置以及白色款可以選擇,另外就是涵蓋的瓦數也更多;
在電源的設計上,VITA GM在長度上也獲得有效的控制,僅有140 mm,而這樣的設計讓它能夠相容於緊湊型的機殼,例如前陣子筆者開箱的AIRFACE PURE PRO機殼;在噪音控制上,雖然沒有支援停轉模式,不過全漢也針對風扇的挑選上下功夫,並且獲得Cybenetics A-的噪音評比認證,在日常使用下的低轉速模式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聲音;唯一比較可惜的是內部風扇是黑色風扇,對於白色控完美主義者會有點強迫症發作XD
除了效能維持了全漢作為電源老廠牌的高穩定性之外,筆者認為這款電源最具話題性的莫過於它是來自台灣生產製造的,對於品質上來說,標榜著MIT的光環能夠讓消費者對於這款電源有很好的第一印象,也會更願意去選擇台灣製造的產品;另外在價格上也是全漢滿強勢的地方,在同樣規格的電源去比較,全漢的電源價位通常都會是能夠在比較低的價位,並且VITA GM在一般負載下效率更高達白金等級,這些優勢都能夠吸引有預算的消費者去選擇;
目前VITA GM MIT電源總共有提供650W、750W、850W以及本次開箱的1000W,並且750W以上的電源都有黑白兩色可以選擇,如果玩家近期有要更換電源或是組裝電腦的需求,那麼全漢這款台灣製造的VITA GM電源會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