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WiFi 網卡要優先買 USB3 規格?以 TP-Link Archer TBE400UH 實測 USB3 和 USB2

EnterBox | 電腦電競相關
以前在看 USB 網卡時就有一個疑問,理論上來說 USB3 和 USB2 的速度差了 10 倍左右。為什麼 WiFi 6 AX1800 的網卡,其中 5GHz 也有 1200Mbps,即便加上實際傳輸可能更低,但為什麼會有 USB2 的網卡?
難道是為了便宜,所以盡量閹割?那這樣大家為什麼不買 WiFi 5 更便宜的就好?而網卡產品頁面經常也會看到「USB3 比 USB2 快十倍」這種滑坡說法,而沒有提到要考慮 WiFi 本身上限。
WiFi 7 時代,2x2 的天線可以達到 2,882Mbps。先不考慮 USB 是全雙工、無線網路是半雙工,如果還用 USB2 的話,理論值 480Mbps,只有 WiFi 7 的 1/6,代表 USB 才是整個裝置的瓶頸吧!
查了一下網路上的產品,目前台灣市場有兩家推出 WiFi 7 的 USB。TP-Link 這支網卡體積比較大,但是他支援 USB3.0。同價格,我們最近開箱的另一個品牌,他們的只有 USB2.0。
我想 WiFi 7 速度再慢,應該都沒有慢到 USB2.0 發揮不了吧?那我選 TP-Link Archer TBE400UH,插在 USB2 上,應該也可以模擬出 2.0 的速度。總不可能 USB3 跑得還比 USB2 還慢吧?
打開 TP-Link Archer TBE400UH 盒裝後,左邊是網卡本體,右邊是延長線底座。我才想到,哦~官網好像有標出延長底座,怪不得有附,就當贈品吧。質感是不錯的,滿有份量感,將近 100g。
猜測他裡面應該有加配重的東西,不然這類東西通常不會到這麼重,但這個重量是加分,讓質感不錯。如果他能有磁吸功能會更好,不然放在桌上插拔,底座是會移動的。網卡本身不算小巧,但是也不會覺得重量有負擔,僅 38.4g。
TBE400UH 的天線是可以展開的,在 80° 左右有一個段落,另一個則是全開下將近 180°。這個轉軸的手感實在不怎麼好,鬆鬆的,可能是為了讓他有韌性、比較不會被折斷,但會有點突兀。
論造型的話,還是滿酷的,沒想到網卡還可以有變身功能。平常收起來就像一個瓢蟲。無線規格部分,不僅支援 5GHz 和 2.4GHz,也支援 6GHz。
6GHz:2,882 Mbps
5GHz:2,882 Mbps
2.4GH:688 MBps
背面有一顆螺絲,卸下後來是打不開機殼,可能卡榫卡滿緊的,宣告拆解失敗。從正面、背面的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散熱開孔,隱約可以看到裡面黑色的主機板以及散熱片。
搭配的路由器是當然也要是 WiFi 7,雖然這不是我用過的第一台 WiFi 7,但已經是我用過最貴的 WiFi 7,TP-Link Archer BE805,滿大一台路由器的,比很多準系統的主機還要大了,價格 $11,000 左右。
規格也是相當誇張,無線是 WiFi 7 三頻,加總可以達到 BE19000。單單 6GHz 就能達到 11000。有線部分有兩個 10GbE,一個支援 LAN、一個支援 WAN,另外還有四個 GbE 和兩個 USB3。
TBE400UH 接上電腦後需要安裝一個驅動,裝好後就可以看到可以使用無線網路連接。BE805 設定完成後,先將 10GbE 接到 TP-Link TL-SX105 這台 10GbE Switch,然後再接到另一台能使用 10GbE 的電腦。
實際測試,iPerf3 中以 5 條 streams 測試,頻寬能達到 1.81Gbps。
Single stream 也能達到 1.64Gbps。以 AJA 測速來說,也能夠到 150~160MB/s 左右,滿厲害的耶。然後也測試一下,到 BE805 的設定中,將 MLO 的設定關掉 2.4GHz,讓他只用 6GHz 和 5GHz,不過實測發現速度沒什麼差。
既然電腦上也有 USB2,我們就手動讓他降級,讓 TBE400UH 跑在 USB2 條件下,看看實際上距離 USB2 的理論值。實測在 iPerf 5 條 streams 的情況下只有 327Mbps。
在 single stream 的情況下也只有 324Mbps,看來這個速度已經無法讓多 Thread 發揮作用。姑且算他是 330Mbps,大概也只有 USB2 理論值的 70% 的發揮。對比 USB3 情況下的 1.64Gbps,更是只有 20% 的速度,差距五倍。所以價格差不多的話,選擇 USB3 的網卡還是比較能發揮速度。
可惜的是目前這樣的 WiFi 7 網卡並不支援 Mac 和 Linux,不然一些老舊的 Mac,即便是十幾年前的,也有 USB3 了。透過這樣升級,能達到 1.81Gbps 和 160MB/s,幾乎是有線網路 GbE 的兩倍。
老舊的 Mac 或電腦如果可以用有線,我現在的做法是用各家 USB3 to 2.5GbE,這樣的 dongle 來連接,速度體感不明顯,但是數值真的都是翻倍。我沒用過 TP-Link 的 UE302C,他是 USB-C,老電腦沒有這種 I/O,就要加個幾十塊錢 A 轉 C。如果不能用有線,我覺得 USB 網卡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除此之外,USB 網卡還有一些玩法。在 Windows 的設定中「網路和網際網路」下,可以看到「行動熱點」,就跟手機上面的意思是一樣的。例如電腦已經有接有線網路或其他網路來源,而且有個閒置的網卡,就可以將電腦開熱點給別人連。當然如果關機的話,這個熱點就結束了,所以比較適合用 Windows 作為 DIY NAS 或是家庭劇院,這種平常不太會關機的機種。
此外在選項中,也建議把「省電」關掉,這樣他就不會自動斷掉網路。雖然 TBE400UH 可以支援 6GHz,這邊只能選擇開 5GHz 或 2.4GHz,但速度還是很夠用。
像這樣的 USB WiFi 7 網卡,其他家同價位只有 USB2,勢必影響網路速度發揮,⽽且實測,看起來真的可以差到好幾倍。一樣的價格,速度卻快好幾倍,就會覺得 TBE400UH 很有 C/P 值。
實測 TBE400UH 後覺得不錯的是,整個網卡的溫度不會覺得高,甚至連「溫」都算不上,大概就是室溫的溫度。應該是有賴於其正面背面都有大範圍的開孔,以及主機板正反面都有金屬片幫助散熱。所以即便是長時間連續使用,一直讓他滿載傳輸,也不太會擔心過熱而影響效能。
不管是什麼品牌的 WiFi 網卡,只要他速度超過 USB2,卻用 USB2 當作連接介面,勢必都會影響到速度發揮。現在 WiFi 6、WiFi 6 又是 USB2 的好幾倍以上,輕輕鬆鬆都超過這個速度上限,像 TP-Link Archer TBE400UH 這樣的產品用上 USB3 也是必然的了。大部分的網卡,並不會在購買頁面或官網寫出他們的速度多少,消費者只能從規格做個大致判斷,那 USB 是什麼規格就是一個關鍵。當然實際上還是要多查查實測速度,確保實際上跑起來真的能達到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