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你管!我就是最特別的存在~」聯力 Hydroshift LCD 360R 一體式水冷開箱
【前言】
老實說在第一次看到這款水冷消息發佈的時候,我腦海裡第一個浮出的印象就是這首歌《要你管》,聯力就是喜歡自成一派,做最特別的存在!
我永遠記得,在我第一次安裝水冷的時候,產生了一個非常大的困惑,到底冷排上的水冷管該朝左還是朝右呢?無論朝向哪裡,都會擋住主機板 IO 護蓋或是記憶體的地方,怎麼看都稍微有點詭異!
時至今日,總算有人願意對這兩根水管開始著手了!從正面上來看,基本上你是不知道水冷管是從左邊出還是從右邊出,你只會看到中 .. (咳!),從中間消失了
由於相容性上的諸多限制以及較為強烈的目的性,我在猜它可能只會生產主流的 360 規格,240/280 實在沒什麼必要,考慮到產量不多,它的售價可能也不會太低,但對於目前主流的海景房甚至是背插宇宙來說,它絕對會是無法替代的外觀呈現!
▲在 ComputeX 2024 上第一次看到這組水冷的時候有被驚豔到,與此同時又開始思考,水冷管穿過主機板上的 VRM 散熱片真的沒問題嗎?是不是需要特別挑選適合的機殼才有辦法裝呢~
▲常見的水冷因為看習慣了,所以無論水冷管往左或是往右都覺得稀鬆平常,解放了之後才赫然發現,左邊的 IO 護蓋與右邊的記憶體都能夠完整地被展現出來,整體看起來就協調了很多!
▲打開包裝的第一印象就是:超級大!HydroShift LCD 360R 顧名思義,就是叫張無忌將水冷管線打了一套乾坤大挪移,從水冷出入水口直接拉到側面之後再到水冷頭,並且加入了時下最流行的小螢幕,除了 RGB 風扇版本的 360R 之外,還有代表無光高性能的 360S(Super)以及 360 TL 系列風扇的優美外觀~
▲明明是個 360 水冷,但因為水冷管線走在側邊的關係,所以寬度來到了 142mm,比起 14 公分系列的水冷還要再更寬一些,所以在機殼的挑選上要注意是否有支援安裝到 280 水冷!
▲在性能表現的部分,與前段時間推出的 GA II Performance 幾乎相同,並且新設計取消了水隔離室,減少了一些尺寸!雖然不是採用 A 家的方案,但與 Asetek 八代的 GA II LCD 對比之下,HydroShift 更安靜且性能更強,不僅噪音級別低了 3 分貝,溫度也低了約 2.5 ℃
▲隨著背插式的機殼、主機板甚至到顯示卡等零件都開始進行外觀上的特殊革命!聯力也正在為了這個背插宇宙進行努力,打造出時尚簡約的外觀~
▲有使用過聯力家的數位產品相信應該都不陌生,L-Connect 目前已經更新到第三代了!有 LCD 小螢幕自然就要搭配上使用體驗良好的控制軟體才行,裡面的豐富度非常的多,等著你來細細品味~
▲包裝內容物相當龐大,風扇都已經預先固定好在冷排上了,基本上就是直接裝就可以了!在安裝之前真的必須要好好看過一下說明書,會少走很多冤枉路~
▲先從配件開始說起,除了一整盒的附件外,還提供了另外一側走向的 L 型護罩,比較特別的是泵蓋,能夠美化外觀,讓冷頭周圍的扣具支架藏匿於無形,看起來更加簡約乾淨~
▲附件盒中主要包含了 AM4 與 AM5 的共同腳位扣具以及 Intel LGA 1700 腳位的扣具、冷排固定螺絲、散熱膏與刮刀、側邊水冷管固定支架、水冷管扣;值得注意的是僅有提供 LGA 1700 腳位的扣具而已,不支援較舊以前的腳位!
▲這一管散熱膏大約可以用個兩到三次,外皮上沒有任何貼紙標註其型號,但在說明書上有標示為「信越 7783」導熱係數為 6w/mk,君主的 HyperFlow 系列也是採用這款散熱膏,在之前做過的測試中,表現相當不錯~
▲AMD 目前主流的 AM5 其實與 AM4 的腳位扣具是一樣,可以通用的,同樣也是需要原裝的背板來搭配安裝,在旁邊還有兩個水冷管扣,大小有點不同,分為 L 與 M 號 Size,其中帶有聯力 LOGO 的是較大的 L Size,並且在背後還有兩個小凹槽能夠再整理其他線材~
▲比起 Asetek 8 的塑料背板來說,改成鐵製的好了一些且後面比較不容易卡到,不過塑膠套筒在螺柱上僅憑著微弱的摩擦力固定,需要機殼躺著才比較好裝,若是直立狀態下安裝,體驗不是很好!
▲近年來新推出的水冷多數都採用風扇直接安裝在冷排上的方式,對於安裝上友善許多,不過僅針對於多數採用頂置水冷的用戶覺得便利,這款水冷堪稱打開即裝即用!
▲不過聯力這一款 HydroShift 系列水冷可以說是專為頂置水冷安裝所設計的,想要側置也不是不行,但冷頭上的水冷管出入口要朝上才是對於性能最好的安裝方式,像是 O11 VISION 無法頂部安裝水冷,可以改成側置安裝,不過這樣又會減損散熱性能,雖然有給了這個選項,但不妨試問自己,又是何苦非得這樣搞呢~
▲採用方形的大銅底,可以蠻明顯的看到有特地做了微凸設計,上面並非預先塗抹散熱膏的方式,雖然已經是老生常談,但還是要特別提醒:切記【記得撕膜!】
▲冷頭上的小螢幕是正方形,參數為 2.88 吋 IPS,解析度為 480 x 480,高達 500 nits 的亮度,冷頭的高度為 59 mm,水泵最高轉速為 3200 RPM
▲在冷頭上的小螢幕是鋁合金,與側邊同樣是採用髮絲紋設計來加強質感,但不說的話可能很難讓人相信他居然是塑料材質!除了水冷管出入口的其他三側都有一個小凹槽
▲主要是用來配合上「泵蓋」的安裝,將冷頭周邊的扣具螺絲全部遮蓋起來,來達到外觀的完全一致性,甚至可以發現比起目前市面上的其他款帶有冷頭小螢幕的水冷來說,線材藏匿的非常好,全都從水冷管這一側拉出而已~
▲拋開許多線材的繁文縟節,最終只需要接上這三條線材,分別為水泵轉速 PWM、SATA 供電、USB 2.0 9Pin,這三條線都必須接上,缺一不可!冷排上的風扇與燈光以及冷頭上的小螢幕控制,全部都被整合在 USB 連接線材上了,超級輕鬆!
▲在水冷管編織網內部分別各有關於水冷風扇的燈光與轉速線材,所以粗細很平均,不會特別有單條管子特別粗的情況;冷排的厚度除了 360S 是標準的 27mm 之外,360R 與 360TL 都是較厚的 31mm,而風扇的厚度都均為 28mm,在機殼頂部的容納空間上需要特別注意!
▲在冷排側面有個金屬髮絲紋 LOGO 銘牌,如果想要把水管換到另一側也可以透過拆卸螺絲來安裝到另外一側!
▲ L 型護罩也給了另外一側可以做替換,在拆裝的時候需要看另外一個來仔細研究一下內部卡榫結構,這部分的拆裝不是很容易,要小心不要把卡榫弄斷了!
▲預裝的兩個鐵製水冷管扣件的中間還有一格位置可以調整,如果像是 LANCOOL 216 這類比較偏向一般常規,主機板與機殼頂部風扇安裝空間較小的話,就需要使用附件中多給的一個水冷管扣件,在水冷排中間多做一個固定!
▲完成後會是這個樣子,水冷管線的出口大概就在冷排中間,如果空間不是很足的話,就需要大概走到記憶體上方的空間再轉到冷頭上方~
▲把水冷管更換到另外一側的整體操作比較麻煩,實際上換過一次實在很不建議大家這樣操作,一想到為了側置而換到另一側,不僅麻煩還會導致水冷管出入口朝下而有散熱性能減損的問題,覺得弊大於利!
▲內附的風扇說實話也是誠意十足,採用自家特殊規格的積木串接方式,末端會拉出兩條線,經由水冷管延伸出去到水冷頭那端,最終彙集成一條 USB 2.0 9Pin 來與主機板連接進行訊號溝通
▲轉速為 300~2400 RPM,在第一次開機時,考慮到很多人還沒下載 L-Connect 3 軟體來進行操作,所以內部會預先採取水泵 2700 RPM,風扇轉速 1700 RPM 的方式運作,因為風扇是由 USB 2.0 9Pin 與主機板進行訊號溝通,並非常規的 PWM + 5V 3Pin ARGB,有需要進行調整的話,務必下載軟體進行操作!
▲積木串接的風扇訊號經由特殊接口來連接,這也意味著如果想要自行更換風扇的話,必須拔除這裡的接口,再自己另外去接風扇的線材,反而失去了當初 HydroShift 所設計的簡潔原則,所以這裡很不推薦自行更換風扇,喜歡 S、R、TL 哪一種要先思考清楚再決定!
▲由於官網上有特別列出與自家機殼相容性的列表,相信有比較多經驗的人,稍微看過就知道哪些殼沒辦法裝了,不過為了多測測它的相容性,接下來直接試裝 AORUS C400 GLASS 來看看,上方的空間不算多,但還是勉強能夠安裝進去~
依照國際慣例,簡單列出本次測試平台與設定參數:
測試環境:室溫 28 度,濕度 50% 左右
測試主角:HydroShift LCD 360R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主機板:Msi MEG B550 UNIFY-X
記憶體:芝奇 皇家戟 DDR4 3600 MT/s 16GBx2
顯示卡:NVIDIA RTX 3070 Ti Founders Edition
電源供應器:FSP VITA GM-750w White
為了採集最直接的噪音相關數據,後續測試採用開放式平台來進行
▲分貝計距離水冷風扇約 25 公分,由於水泵聲音在滿速時還算是挺明顯的,所以測試風扇噪音時的水泵會讓它維持在最低轉速:2000 RPM
▲在聯力的專屬控制軟體 L-Connect 3 中,對於轉速的控制範圍相當廣泛,風扇最低可以調整到只有 10%,此時轉速僅有 660 RPM,非常安靜~
▲我從風扇轉速 10% 一路測到滿速狀態,紀錄其噪音表現製成圖表給大家參考,轉速大概在 50~70% / 1500~2000 RPM 算是個相對均衡且聽感還能接受的甜蜜點,在突破 2000 RPM 後的噪音表現算是相當有精神!
▲關於水泵的噪音我也做了一下測試,最低轉速只能調整到 2000 RPM,此時在非常靠近冷頭但沒碰到的噪音為 40 分貝,很安靜幾乎感受不到聲音
▲再來調整到 50% 的水泵轉速,轉速約為 2600 RPM,此時在非常靠近冷頭但沒碰到的噪音為 45 分貝,聲音比剛剛明顯很多,但放進機殼內基本上聽不到
▲再來將水泵轉速拉滿,約 3200 RPM,此時在非常靠近冷頭但沒碰到的噪音為 48 分貝,在風扇低轉速下是蠻容易感受到一點點聲音的
▲我也很好奇在 2000 ~ 3200 RPM 的水泵轉速之下,散熱表現有多少差距,實際測試下來,在風扇為滿轉之下,平均溫度差不到兩度,推薦大家可以利用軟體內的操作來調整水泵轉速曲線,讓你在待機狀態下仍然可以保有良好的靜音體驗~
▲為了再測試更多關於 HydroShift 水冷的相容性,我幾乎把我身邊的機殼都搬出來試裝過了一遍,只要是頂部能夠在支援 360 水冷的同時還有 14 公分風扇的鎖點就都能安裝,有幾個特例可以來說一下,首先是君主的 King 95,頂部冷排支架不是平面,有內凹的設計之下,太寬會導致對不上鎖點
▲原因主要出在於冷排側邊的這一條裝飾銘牌,包裝上其實也有提到,大概佔據了 4.25 mm 的厚度
▲還好能夠透過兩側的固定螺絲,把這一條飾板給拆下來,就能夠順利對上鎖點安裝完成了!
▲另一個無法安裝的案例是華碩的 PA602,其上方的水冷排支架安裝的方式是「冷排與風扇之間夾著支架」,由於 HydroShift 是把水冷管出入口靠著 L 型鐵片做彎折固定,就會去影響到支架所以無法安裝,而且還要再拆掉風扇去夾住支架真的超麻煩的!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相同類型的 HYTE Y60/Y70 身上
▲想要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效果只能找海景房系列的機殼來演示一下安裝效果了,除了左右的寬度要能夠容納管線之外,其實也要去顧及到與主機板上方散熱片的距離!
▲再次複習一下,冷排厚度是 31mm,風扇厚度是 28mm,再加上一點點的螺絲突起,至少需要有 60mm 以上的容納空間,如果想要一定能裝,還得再加上水冷管約 10mm 的寬度,再諸多限制之下,我會推薦直接選擇 O11D EVO 的機殼來用!
▲真不愧是伺服器級別的螺紋管線,扣上水冷管夾後的彎曲角度會更小,但可以明顯感受到依然老神在在的樣子!
▲關於 L-Connect 3 軟體內容很多,相關的設定就不再展示了,在其他篇開箱文中有很豐富的內容可以多去參考,最後附上一個關於 14700K + Z790-A 更新 0x12B 的 R23 跑三十分鐘,紀錄後 15 分鐘的數據,在僅開啟 XMP 的全預設狀態下,跑分為 31728 pts,平均溫度 85 度,平均功耗約 250 w,給大家參考一下~
「總結」
經常用 AMD 的扣具都知道,遇到像是原廠散熱器的弓形扣具有多難拆裝,而聯力從 GA II 之後的扣具,無論是 I 家還是 A 家都是改成四點鎖固,在安裝體驗上是還不錯的~
HydroShift 的隱流設計,重點主要在於外觀上的簡約,所以比起散熱性能上的對比來說,其實我更注重於風扇的噪音表現,畢竟靜音體驗比起溫度低幾度來說更有感!所以詩人對於噪音部分的測試比較多,散熱性能的對比少了一些,大家也可以再多看看其他相關評測~
透過測試後發現風扇的噪音甜蜜點約落在 60% - 1680 rpm,也難怪官方在出廠時的預設為 1700 RPM,哪怕不特地去下載軟體來進行操作也能有相對不錯的性能與噪音表現,雖然滿速時的噪音來到了相當有精神的 53 分貝,不過也同時代表著 28 mm 的厚扇搭配上高轉速的強勁風壓效果,是性能野獸的聲音~
官網上有提及 HydroShift 的散熱性能比起採用 Asetek 8 的 GA II LCD 還要更強一些,或許他的散熱性能不到特別強勁,但絕對是非常夠用了,也沒有因為水管的多處彎折而影響太多散熱性能,畢竟靈光點數有限,總是需要一些取捨~
優點有很多,性能強勁、噪音體驗略高、LCD 螢幕表現優秀、軟體操作簡單輕鬆且花樣超多、隱藏水管特色獨一無二!不過在相容性上就有比較多限制,基本上無法安裝 280 水冷寬度的那類型機殼就很遺憾了,另外我還特地在華碩 PA602 機殼上試裝,由於其水冷管的彎折處有干涉到冷排支架,所以即便是能夠支援 420 水冷的機殼也不一定能夠真的相容,能不能夠順利安裝進機殼內會是一大考驗!當然如果你選購的是聯力自家的機殼那就可以直接參考他們所列出的相容性表格了~
最讓大家在意的保固問題,是比較可惜的地方,Hydroshift LCD 系列產品雖然是提供長達六年的保固,不過其中漏液賠償的部分有特別說明只保前三年,雖然水冷技術目前已經成熟到漏液跟大樂透一樣難了,而且說實在三年後也差不多換換病發作了,不過還是希望在這個部分,聯力或許可以再對產品有更多自信,也給大家再更多一點信心~
以上就是我對 【「要你管!我就是最特別的存在~」
聯力 Hydroshift LCD 360R 一體式水冷】的開箱心得
有問題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報告完畢,感謝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
廣告
網友評論 0 回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