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悍性能融於小機身 QNAP TBS-h574TX 評測分析,E1.S、M.2 雙用,TBT + 10GbE 速度實測

EnterBox | 電腦電競相關
疫情期間用過 TS-h973AX 這台 CP 值超高的機種好一陣子,也第一次嘗試使用 QuTS hero。近期 QNAP 又推出一台很具看頭的 All Flash NAS,TBS-h574TX。All Flash NAS 不是一個新概念,他或許不會取代所有機械硬碟,但普及只是價格和時間問題。前幾季 SSD 價格來到週期低點,雖然現在慢慢回升,但在可預見的未來,長遠來看 SSD 還是會下來的。
我第一次知道這台 TBS-h574TX,是在去年 COMPUTEX 2023 QNAP 攤位,看到這台外觀小巧的機種。但他規格非常亮眼,採用 5Bay E1.S,10GbE + 2.5GbE 雙網路,前後各一個 Thunderbolt 4,以及強悍的處理器 i5–1340PE,再配上 16GB RAM。
很特別的就是他採用 E1.S 的規格,而不是常見的 M.2。這對於想使用企業級 SSD 的中小企業來說,是很大的幫助,可以在有限的 5Bay 中裝入更高密度的儲存載體。但是 QNAP 也沒有因此放棄 M.2,隨機器出廠就安裝 M.2 轉卡給消費者,對於想要使用高速、經濟實惠 M.2 的消費者來說,可以無痛銜接。
整台 NAS 官方標示 2.24kg,我現在實測重量是 2,238g,加上五條 SAMSUNG 980 Pro 1TB 後重量是 2,294g。首先重量是真的不輕,雖然叫 NASbook,但是我不會想帶他出門。不過結合後面會再提到他的效能和應用,我覺得他很適合給 DIT 來使用。
特別是有 DIT 車,那麼在室內工作場景中移來移去,這樣的重量、尺寸,都很適合。你可以想像 5~10kg 的 iMac,你不太會把他帶到外面工作,但是放在桌上、DIT 車上移來移去,還是 OK 的。
我滿佩服 QNAP,可以在規格中將標示的重量精準到 10g 的單位,實測也的確差不多。不要說筆電、NAS 這樣動輒 kg 重量以上的產品,廠商標示和我們實測經常會遇到差距超過 100g。就連手機大概 200g 左右的產品,經常也有差距超過 10g 的情況。
這次沒有逐一量他每個零件的重量。但是可以看到重量主要來自於鋁擠型的外殼、中間主板層架和散熱片。外殼就是一個大大的鋁擠型,四周圓潤的造型也不錯,但是表面處理我會希望更細一點,抗刮 -10,換取精緻度 +50,不然現在他的頂部整面就是個金屬砂紙。整體堅固程度是超乎我預期,他看起來很有科技感,但絕對不是一個嬌滴滴的玩具。
電源是外置的,我個人喜歡內置型。滿驚豔的是,這次提供的這顆 120W 電源非常小巧,為 FSP FSP120-ABBU3,標示輸出 19V ⎓ 6.32A。重量也非常輕,包含不可拆的線,實測僅有 216g。

Teardown

整體機構設計相當巧妙,裝配的公差和手感也都很棒,拆裝的過程非常享受。不過要拆到裡面就會破壞保固貼紙,大家就不要輕易嘗試咯。
主機板的背面。CPU 是 Intel Core i5–1340PE。其實規格跟大家在筆電上看到這顆 i5–1340P 很像,是屬於 28W 的 P 後綴。採用 Intel 7 製程,4P8E 16T。
銅底鋁擠型散熱片,透過螺絲固定在 SPCC 夾層。
TBS-h574TX 主機板的正面。
記憶體使用 FORESEE LPDDR4X 單顆 4GB,四顆 16GB On Board,沒有升級空間,也不能更換,這點比較可惜。但 i5 預設給得也滿夠的 16GB,整機價格是 $58,500。另外 i3–1320PE 配 12GB DRAM 的版本價格是 $48,500。i3 12GB 這個版本有一個限制,就是在 QuTS hero 中 Inline Deduplication 這個功能不能啟用,因為這個功能他需求至少 16GB 才能啟動,甚至官方建議是要用 32GB。我之後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知道 16GB 用這個功能的感受如何。
如果撇除掉這點,以及開一堆 Docker 來說,我覺得記憶體給得超級夠,我測試傳輸時即便做到一些極端的測試,大概才用到 2GB。PCH 是與 CPU 一起的,OPIO x8 Gen2 頻寬是 4GB 左右。
影像輸出配合 CPU 自帶的 Xe 內顯,理論上可以做到 4K 60Hz 輸出。不過這邊採用 ASMedia ASM1442K,最高只支援到 4K 30Hz。我是覺得很可惜啦,60Hz 跟 30Hz 的流暢度差在實際體驗會差非常多,這真的是遺珠之憾。
Intel 已經把兩個 group 的 Thunderbolt controller 整合進 CPU 本身,因此廠商只要加上 retimer(Intel JHL8040R)就可以了。這兩組是獨立頻寬,跟以前那種單一頻寬 share 不一樣。
這兩組 Thunderbolt 4 Networking,相當於又多了兩組 10GbE 的網路,對於 Mac 或 Thunderbolt 工作流來說,真的是絕配。
網路部分,2.5GbE 使用 Intel I225-V(SLNMH)。
10GbE 則為 Marvell AQC113CS。
根據 QNAP 官網可以看到每個 Bay 都是 PCIe Gen3 x2,因為沒有看到其他 Switch,所以合理推斷應該就是 PCH 出來的 10x PCIe 分成五組,並不是走 CPU 直連出來的 PCIe Gen4。CPU 直連出來的 PCIe Gen4 雖然有 8 Lane,但他其實只是兩個 Partition,所以就設計給 2.5GbE 和 10GbE 了。
當然厚工(搞剛)一點,是可以反過來設計,把速度比較慢的 2.5GbE 和 10GbE 移到 PCH 底下。CPU 原生的 8x PCIe Gen4 全部拿來跑 SSD,可以切出更多 SSD 來安裝,甚至單條 PCIe Gen4 速度都跟 PCIe Gen3 x2 相同。
但這樣就要加上例如 Series 的 Switch,這種 IC 一顆都很貴,再加上額外的散熱成本和利潤,整機價格很可能就會超過 $70,000 了。況且還要考量到一點,除非 PCH 下有打算裝入更多 10GbE、25GbE、40GbE 之類的,不然 CPU 與 PCH 的 bandwidth 就只有 4GB/s。那麼變快的 SSD 頻寬除了 NAS 內檔案互傳速度變快,剩下其實幫助不大。
散熱方面,後方兩顆風扇為 SUNON MF40201VX-1Q090-S99,是 12V 40mm 的風扇。
前方一顆風扇為 Power Logic PLB07016B12HH,是一顆 12V 70mm 的風扇。

測試方法

簡單看個測試範例,這次使用 Blackmagic 檔案大小 5GB,AJA 則分為 4GB 和 64GB。另外以網路磁碟機傳輸,都是測試寫入 NAS 中的動作,一個是 48.11GB 的 FCPX。另一個 23.12GB 整包都是 4K 影片素材的資料夾。有些還有測試透過網頁連線的速度測試,但後還發現速度影響不大,就沒有把每一個情境都測,以下就列出比較有價值的資訊呈現。10GbE 和 2.5GbE 除非是 Windows 的測試主機自帶 10GbE,其他測試都是以 Mac 透過 QNAP QNA-T310G1T 轉接 10GbE,進入 TP-Link TL-SX105 再連接到 TBS-h574TX。
SSD 部分使用五條 SAMSUNG 980 Pro SSD 1TB。循序讀寫可以到 7,000 和 5,000MB/s,過往看過這條的評測,隨機 4K 的表現也很好。雖然這次每條 SSD 到頻寬只有 PCIe Gen3 x2,但作為測試,這樣可以確保 SSD 不會成為任何測速的瓶頸。像 980 Pro 這樣單面顆粒的 SSD,在散熱的加強上對玩家來說是比較簡單、好處理的。

效能實測

首先測試五條作為 RAID 0,以 10GbE 的方式連線,速度都有穩定發揮到 10GbE 該有的 1,000MB/s 水準。CPU 佔用率大概是 10% 以內,根本是小菜一碟。
接著以 Thunderbolt 連接,事情開始變得有趣。測速軟體成績都有大幅提升,甚至到 70%,達到 1,600~1,800MB/s,這幾乎是 10GbE 的兩倍了。其中又以寫入尤為明顯,甚至超越了讀取速度。實際傳輸檔案的也有拉出差距,分別進步 20%、35%。
之前我有實測過,在同一 TBT 頻寬下,Thunderbolt External SSD 不會因為有外接一個 4K 60Hz 的螢幕而被明顯降低速度。但是在 Thunderbolt Networking 的情況下,我還真沒試過。iMac 上有兩個 Thunderbolt USB-C,兩個 USB-C 本身是 share 頻寬的 Thunderbolt。其中一個接到 TBS-h574TX,另一條則接到 CalDigit TS3+,透過 DP 到 4K 60Hz 的螢幕。看起來測速軟體都有受到一些影響。而實際傳輸 FCPX 反而變快,這應該是上面 RAID 0 本來跑得不夠快,才造成落差。素材檔案傳輸也有受到一點影響,但對實際感受應該不大。
這邊兩組測試,分別是把檔案從 NAS 拉到外接 SSD,以及反過來操作。我還先拿雙模的 TBT/USB SSD 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第一顆 SanDisk Professinal 1TB 還真的不行,反覆排除掉檔案格式之類的各種可能性後,在其他電腦都讀得到,但在 NAS 無法。接著嘗試以 OWC Envoy Pro FX 連接,這顆也是雙模,嘿~就可以了,速度表現也不錯。但是他裡面資料挺滿的,我必須拿個空的 SSD。
後來我是拿 TEKQ Raide SSD,他是單純的 Intel JHL6340 的 Thunderbolt SSD,測得數據如上。總得來說,SanDisk 那顆可能不相容,在正常情況下速度約 1,000MB/s 出頭,比 USB3.2 Gen2 10Gbps 快一些。
因為我之後主要是以 2m 的 Thunderbolt Cable 連線到主機使用,我想確認、對比一下跟普通 1m 以內的 Thunderbolt Cable 比起來,會有什麼差。我使用的是 NODA 的 2m Thunderbolt 4 Cable,連接到 iMac。實際測起來,跑分軟體的成績是沒什麼大減損,甚至部分項目都是互有來回。FCPX 速度降低滿多的,大概剩下一半,約 500MB/s。我又反覆測了幾個不同 FCPX 專案檔,其他幾個專案檔平均起來也有跑到 1,000MB/s 的水準。這個誤差跟檔案本身關係可能比較大,或許是太多細碎小檔案,應該不是機器問題。素材檔案的傳輸時間,秒數完全相同。
QNAP 官網產品頁面有呈現測試單一 Thunderbolt 和兩個 Thunderbolt 的表現,設備寫得滿清楚的,不過沒有提到用什麼方式測得。看起來兩個 Thunderbolt 可以跑到 3,000MB/s。我覺得這相當於三個 10GbE,也超過 25GbE 了。
實測我是以 AJA 來測速,兩台電腦同時對同一 Volume 發起進攻。但是沒辦法做到完全同步,這點也請大家理解。因為兩個 TBT 頻寬雖然互不干擾,但跑比較快的電腦先跑完寫入後,就開始跑讀取。第一台電腦跑完後,NAS 也只要服務一台設備而已,沒那麼嚴謹。但整體數據還是有一定參考性,因為實際測試過程從比較慢的電腦上的監測軟體觀察,並沒有因為第一台電腦跑完,速度就變比較快。在以往單純測試 Thunderbolt external SSD 的速度上,Intel Chip 是絕對比 Apple Silicon 還快的。這次在 Thunderbolt Networking 情況下,看起來 Apple Silicon 會好一點,還有待進一步更嚴謹的測試。
而回到實際應用面,基本上都在 10GbE 的效能以上,真的是可以把一個 TBT 看作是 10GbE 來用。而且看起來同時使用,效能發揮也都略比 10GbE 還好。而在這麼大的使用壓力下,RAM 的佔用率在 2GB 以內,CPU 的佔用率則約 50% 左右。
用類似的測試方式,我嘗試把 TBS-h574TX 上四個高速傳輸都吃滿,找來四台電腦,兵分四路進攻。這個測試方法有他的局限性,但去掉 MacBook Air M2 因為跑最快,第一個開始跑讀取。以及 iMac 走 2.5GbE 最慢,後面根本是他一個人獨享。CPU Peak 也只有到 43.6%,整體來說還是非常驚人,TBS-h574TX 是真的可以 hold 住四個 I/O 同時傳輸。
而在實際傳檔案方面,我讓兩個 Thunderbolt 和一台 10GbE,三台裝置同時拿 FCPX 檔案寫入 NAS,同樣因為無法像 iPerf 那樣設定一段時間內的測試而失準。但實際三台電腦傳輸時間差異不大,最慢的在第 50s 完成傳輸。保守一點來說,這代表 TBS-h574TX 在 50s 秒內處理完 145GB 的檔案寫入,相當於 2,955MB/s,真的是猛。
我個人會選擇用 RAID 0 來做事啦,但是我知道很多人也會選擇 RAID 5,優缺點大家自己取捨。這邊測試將四條 SSD 做 RAID 5 的數據,大家可以跟前面 RAID 0 相同測試條件的數據對比。除了典型的讀取較慢,剩下寫入其實看不出什麼差異。
我也測試一下機器內部的傳輸速度。我將一條 SSD 作為 System,剩下四條,兩條一組作為一個 RAID 0 Volume,開出兩個。理論上這樣兩條 RAID 0 可以做到 PCIe Gen3 x4 4GB 的頻寬,加上 OPIO 也是 4GB,我會希望可以看到 3,000MB/s 左右的速度。實際透過網頁操作 QuTS hero,將檔案複製到另一個 Volume。測得的秒數以 FileStation 的 Task 顯示為準來換算。傳輸 FCPX 檔案的速度約 497MB/s,傳輸素材的速度是 986MB/s。FCPX 的檔案特性會讓傳輸速度較慢,可以理解,但傳輸素材的速度也不理想。CPU 佔用率最高不超過 15%,但距離我理想的 3,000MB/s 有不小差距。
我想看看單條 SSD 作為一個 Volume 的速度。實測居然比兩條 RAID 0 還好。如果說 FCPX 專案檔因為他的特性,容易有波動我們先忽略。但以大檔為主的素材,表現提升 60%。從僅有的粗略測試,並不是很嚴謹。他可能不見得真的有問題,但如果你想兩條組一個 Volume,建議要再多測試看看。
最後這組測試只有測速軟體,沒有實測檔案傳輸。如果是單條 SSD 的情況下,用 Thunderbolt 對單碟讀寫,速度是可以達到 1,500MB/s 以上,與兩條、四條的表現差不多,有發揮出 PCIe Gen3 x2 的速度。
我承認我對噪音是比較在意,再加上 Apple 現在不管是在 MacBook Air 做 Fanless,還是 Mac Studio 那種安靜到不行,又能有超強效能,我真的是被慣壞了,容忍度比以前更低。
雖然 QNAP 官方情境圖是將 TBS-h574TX 放在桌上使用。個人認為這個想像過於美好,實際即便是靜音模式、沒有狂暴起飛時,放桌上我也受不了。
效能強,勢必就是有這些代價,而且他做小了機身,就不能選太大的風扇,要增加散熱只能拉高轉速,噪音自然會上來。不過平常他也不會起飛啦,大多數人或許是可以接受他平常的聲音。除非是像上面那種很極限,四路 I/O 一起總進攻,長時間一直對他讀寫操他,不然按照預設的風扇調教,平常是都不會起飛的。
針對我個人耳朵過於敏感這點,我計畫是放在桌子底下原本放 NAS 的小空間,可以讓我盡量遠離風扇聲音。當然這個距離在好幾年前規劃時,就已經考慮到 Thunderbolt 2m 的極限,這是目前業界主流最長的距離。當然我知道 Thunderbolt 線還可以做更長,除了 Apple 那條 TB4 Pro Cable 3m $4,890,一般最長只能買到像 NODA 這種 2m 的線。
在使用型態上,我是滿希望 QNAP 出的底座,讓我可以把他立起來放,節省空間。如果你能接受風扇聲,打算放在桌上用,我更推薦要立起來使用,桌面空間是寸土寸金的。

總結

總結來說,TBS-h574TX 真的是效能很強的 NAS。雖然 5Bay 看起來很少,但上面也解釋道所有可能性和考量,算是個必然的選擇。而價格上我也很難客觀評價他貴還是便宜,要問我主觀,的確是比我預期貴。但是他的技能樹點得很偏,不是傳統 NAS 會做的那種平衡,很難說服拿來跟 5Bay、6Bay 四、五萬的 NAS 來比較。他的使用受眾和應用場景偏向第一線工作儲存備份,有點像 DAS 的感覺,這些都是傳統 NAS 做不到的。而這樣的 CPU 和 I/O 規格,很多十幾萬的機架電腦也都不見得會有,體積又做得超小,當然也犧牲掉維修和升級性。
所以我覺得不管怎麼說,都太難評價他便宜還是貴。只能說,加上 SSD 以後,就像相機加鏡頭也要個小十萬,如果經常在用又是必要設備,你根本沒辦法說他貴,他只是單價高。



我建議大家最主要還是要認清自己的需求,確認自己工作流是不是像我一樣有多台 Thunderbolt 裝置,也有好幾台 10GbE 電腦和 10G Switch,就會覺得對應到 TBS-h574TX 根本是絕配,所有規格都能發揮到極速,能發揮所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