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心得,換到 MacBook Air M2 的主觀感受和小細節。搭配 j5create JCD393 連接 4K 60Hz 螢幕

EnterBox | 電腦電競相關
當初非常猶豫要買 M1 Pro MacBook Pro 還是 M2 MacBook Air,雖然價格看起來差兩萬多。但如果把 MBA 的記憶體和 SSD 也升級到 16GB / 512GB,跟 M1 Pro MacBook Pro 的最低規格來比較的話,其實兩台價差只有一萬。但是 MBP 有強得更多的效能、更好的喇叭、超棒的 miniLED 螢幕、ProMotion 120Hz 更新率的螢幕。I/O 部分也更加齊全,有 UHS-II 讀卡機、標準 HDMI、三個獨立頻寬的 Thunderbolt 4,差一萬元可以買到這些,真的是太划算了。光是這個螢幕就值一萬了,其他就當作是送的吧。
缺點大概就是續航力短一點,重量多 400g,厚度也變厚。甚至到最後一刻下單,我都還在猶豫要不要買 MBP。

A 件

A 件的部分,我覺得 Apple Logo 新的這一代的更大了,他就是一更大的指紋收集器。變大在比例上是比較好看的,但是這個指紋收集器也真的可以好好改善一下,真的很麻煩,上面到處都是指紋。第二點就是表面的處理,我覺得 MacBook Pro 13 2017 款表面摸起來是更加平滑。而 M2 MacBook Air 我選擇的是金色,表面有些微粗糙一點點,但也是非常非常平滑的,使用的感覺上我覺得是稍微比上一台更容易沾髒的。另外就是 MacBook Pro 13 2017 原本這台,邊緣過渡是沒有明顯的圓弧,邊角都是尖銳的,我覺得手感是比較喜歡。M2 MacBook Air 邊緣就比較尖銳一點,手感我覺得沒有那麼好。但是在撞到東西的時候,很明顯已經不會像以前那麼容易留下磕碰的痕跡了。

B 件

螢幕這面,覺得好不習慣好像哪裡怪怪的。哦~就是 Logo 的地方,原本在螢幕下面這邊會寫 MacBook Air、MacBook Pro,現在這個字樣就沒有了。
另外螢幕邊框變窄是真的非常有感,但是這個變窄又比 M1 Pro MacBook Pro 的還要寬,不是很好受。但是回到跟之前的 MacBook Pro 13 2017 相比,我覺得真的是窄了非常非常多。現在都有點難相信,之前怎麼有辦法忍受 MacBook Pro 13 2017 這麼寬的邊框。
但是又回想當初 MacBook Pro 大概 2016 年推出這個機型的時候,當時大部分消費級 Windows 筆電的邊框比這個再粗兩三倍都有。當時 MacBook Pro 13 2017 這個邊框已經很窄了,但沒想到到現在,他看起來已經比 M2 MacBook Air 要寬很多。
再來就是瀏海了,這個瀏海無時無刻都在提醒我是個白痴。花錢買一個莫名其妙的設計來噁心自己,如果真的是技術問題放不了,那我覺得只要放光源感應器就好,Webcam 真的可以不用放。當然我知道現在很多 Windows 的筆電甚至五、六萬的,鏡頭還在用 720P。Apple 的 1080P 真的畫質好很多,解析度也是很明顯的提升。但是對我來說用不到的東西真的沒有差,所以拜託不要給我瀏海。

C 件

簡單來說就是打字更安靜、力道感覺更輕、鍵程更長。當然我自己是喜歡鍵程短的鍵盤,打起字來更快。但我覺得現在這一代的鍵盤是明顯比較好打的,噪音也比較小。
終於是沒有 Touch Bar 了!我知道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我自己是不喜歡的。而且就自己的統計,身邊朋友喜歡的比例大概是 10~15% 左右而已,不喜歡的還是佔大多數。
至於鍵盤的 Function Key 是全尺寸的,也與以往半格尺寸不同。我個人覺得是不好不壞,沒有特別評價,因為對我來講就兩種都可以。
鍵帽手感是平面的,沒有內凹,可以跟底下文字輸入的一般的按鍵做區隔,底下的按鍵就跟以前一樣都是有內凹的,是比較好打的鍵帽。

Function Key

但是 Function Key 的 F5 跟 F6 原本是鍵盤背光的調整,現在就被取代了。現在鍵盤背光調整比較快的叫出方式,應該就是在右上角的控制中心裡面,還要多點幾層去改。但這對於在比較暗的環境下,光源感應器有時候不是很能準確達到我想要的亮度,就會頻繁修改,沒有實體快速鍵就會比較麻煩。
還有我經常會按 F4 的 Launcher 去叫出其他的 App,現在這個按鍵就變成 Spotlight 了。Spotlight 這個功能本身是非常好用沒有問題的,而且我用了十多年,習慣是用 Option + Space 快速鍵叫出。現在獨立的一個按鍵我認為並沒有比較好。即便不考慮我自身習慣的問題,Spotlight 他在 Function Key 的位置,意味著如果要去按,其中一隻手指要往上延伸去按 F4,然後再回來原本打字的位置輸入。原本用 Option + Space 鍵,或是後來的作業系統預設改成 Command + Space 的方式,可以更快速更流暢的馬上去打到接下來要輸入的字。

Arrow Key

再來就是方向鍵的左右鍵變小,這點我覺得要拆開幾點來講。第一點就是我覺得大多數的人是比較喜歡全尺寸的上下鍵,但是我個人是比較喜歡上下鍵是半高設計的。一方面是因為用蘋果的桌機跟筆電都用的滿習慣的,其他 Windows 的品牌也用過這樣的筆電,也是非常習慣。例如這樣在玩一些賽車遊戲的時候,中指單指可以上下快速的切換,切換這個加速跟煞車的功能。而且手指可以控制到非常精密的程度,我覺得不管是遊戲還是平常使用,中指一根手指頭,前後移動就可以精確控制上下要按哪一個鍵。全尺寸方向鍵,我覺得距離太長,反而比較累。
但是左右鍵我反而是比較喜歡全尺寸的,因為左鍵對應到食指,右鍵對應到無名指。如果只有半格的話,我覺得手指放在上面會有一點不安全感,但是如果用半格是相對來講有個好處是,沒有打字的時候手指可以放在這邊有一個停泊的基準點跟參照點。
或是換個方向講,MacBook Air 一直以來左右鍵都是用小的鍵帽,只有 MacBook Pro 在上一個世代的機種裡面是用全尺寸的鍵帽。不過在更早以前,不管是 MacBook Air 還是 MacBook Pro,我印象中他們都用比較小的鍵帽,如果有錯的話再請大家勘誤一下。

Touch ID

再來就是 Touch ID 的指紋解鎖,只要接觸到不用按下去就可以解鎖了,但是這樣的方式你會覺得他的感應速度比較慢一點。我覺得比用 iPhone 7 的時候那個速度還要慢一點,但如果是有壓下去動作的時候就會覺得比較快。我覺得是因為人感知在壓下去的這個過程中,會忽略掉他動畫的這個變化速度。
第一次用到有 Touch ID 的 MacBook,我覺得這個真的是滿方便的。除了直接就可以幫你填好密碼,而且還會順便幫你按下 Enter 鍵,真的可以省下很多打密碼還有按 Enter 的時間。尤其平常因為會評測到 WiFi Router,經常要去登入那個 Route 的後台去改東西,這對我來講真的是非常順暢。但是指紋解鎖的組數也太少了吧?只能設三組欸!這真的很少。因為我左右手都有幾隻可以去解鎖,我就覺得手機都可以到五組了,筆電給三組真的是太少了。

Trackpad

接著看到觸控板的部分,舊款 MacBook Pro 13 2017,他的觸控板真的是非常大。我記得好像也比現在 M1 Pro MacBook Pro 14 吋的觸控板還大。目前的話可以確定是比這台 M2 MacBook Air 還要大的。
不過我覺得轉為使用 MacBook Air M2 雖然變小一點點,但是使用上完全沒有什麼差異。因為以前的就算觸控板那麼大,經常也沒有用到邊緣的部分,所以縮小一點我覺得在使用上完全沒有感覺到任何的差異。

Thunderbolt

MacBook Pro 13 2017 老的這一台他的 USB-C 有兩個,雖然兩個都是 Thunderbolt,但他其實是共用頻寬。目前大多 Windows 的筆電設計也是如此。之前 MacBook Pro 13吋、15吋、16 吋有四個 Thunderbolt 的機種,是兩個 USB-C 共用一個控制器頻寬。總共有四個 USB-C,所以總共有兩個獨立的頻寬。
而 M2 MacBook Air 也是有兩個 USB-C,但是他兩個 Thunderbolt 都是獨立的匯流排,也就是說他是獨立的頻寬。
不過目前實測發現 M1、M2 系列的晶片如果使用 Thunderbolt SSD 外接盒的時候,寫入速度都會被砍半,大概只有 1000MB/s 而已,讀取速度則是滿正常就可以到 2000MB/s 多。不管是之前同事 Hek 買的 Mac Studio M1 Por 還是 Enter 這台 MacBook Air M2 都有這個現象。而作為參考,支援 Thunderbolt 的 iPad 大概就是 500~600MB/s 左右。

MagSafe

MagSafe 的回歸真的是哭笑不得,當初用了這麼多年好好的,結果就轉 USB-C 的時候全部拿掉,著實令人無言。
現在 MagSafe 加回來了,該誇獎嗎?,這不就是當初應該給的嗎?真的是氣死人。
回歸實際使用層面,我覺得好處是,以往如果不是用 Hub、Dock 或 dongle,為了一個充電就要佔掉一個 USB-C,至少現在有 MagSafe 這個選擇,就不會因為充電去佔掉一個充電孔了。
原廠配的 MageSafe 線真的是非常的長也非常的好用,就真的找回以前用那種用 MageSafe 的感覺。這個 MageSafe 應該算是第三代了,磁力接頭更薄了,吸力跟以前相比也還是非常強勁,非常好用。但是這種 MageSafe 的接頭我覺得就是要注意,在筆電的溝槽裡面還是滿容易卡髒污的。
對我來說選擇 M2 MacBook Air 就意味著要放棄掉 HDMI、SD 讀卡機這些重要的 I/O。說到 HDMI 讓我想到一件事,之前用 MacBook Pro 13 2017 款和 iMac 27 5K 2019,還有 Windows 支援相關規格的筆電,都是可以透過 USB-C to C 的連接到 ASUS ProArt PA279CV 這台螢幕。但是現在我不管是用 ASUS 原廠支援 DP 的那條 USB-C to C 線,還是額外的 Thunderbolt 線,連接上 M2 MacBook Air 都是無法使用的,完全抓不到訊號。
剛好在 MacBook Air M2 之前,手上有一顆 j5create JCD393,真的不是為了筆電買的。剛好 JCD393 支援 4K 60Hz 輸出,那就順理成章拿來給 M2 MacBook Air 連接到 4K HDMI 螢幕。目前市面上如果不是透過 Thunderbolt 介面,大多數 USB 協議的 Dock、Hub 大概就支援 4K 30Hz 而已,市面上 USB 協議有支援 4K 60Hz 的轉接很少。但我覺得 60Hz 的更新率對於日常生活使用是一個最低限度的要求,因此會推薦有需求的人要直上 4K 60Hz,不要因為轉接器或 HDMI 線而限制了電腦或螢幕的顯示效果。
個人經驗,大多寫 4K 的都只有 4K 30Hz。甚至有小比例產品頁面寫 4K 60Hz 的,拆解外殼了解其晶片方案,一看就知道是 4K 30Hz 的,實測的確也只有 4K 30Hz 或 1080 60Hz。如果有 4K 60Hz 的需求,這點真的要多留意。
j5create JCD393 這顆 dongle 也有支援 microSD 和 UHS-II 的 SD 卡,而且是可以同時讀寫的。有的外接,外觀看起來有兩個讀卡機,首先 SD Slot 不一定是 UHS-II 的,對我來說這個速度就差滿多的。此外,如果你有一些 GoPro 或是行車紀錄器,你就知道同時能插上、能讀寫 microSD 和 SD 卡是真的非常重要的。雖然你不見得是真的要讓他同時讀寫,但如果你同時帶兩張卡在身上,接在上面分時讀取,他就只能讀一張卡,就會非常反直覺。像 JCD393 使用的讀卡機晶片有支援雙卡使用,就不會這個問題。
有些 dongle 的 PD 充電可能沒有辦法支援 GaN 充電器, JCD393 我搭配過兩顆 GaN 充電器,目前是沒有遇到問題。
因為我有另外一顆電源供應器是 100W 的JUP44100 也是 j5create 的產品,他的單孔最高輸出是 100W,所以也做了一些測試。JCD393 他本身就會需要一些供電的瓦數,所以標示支援 100W,實際上在其他的電腦上面測試大概是 85W 左右。在 MacBook Air M2 上,能夠看到他是以 85W 的協議在充電的。當然實際上因為筆電本身還是有 60W 的充電限制,用功率計測量實測最高大概就是 60W,並不會用到 85W。
也測試了一下,不管是透過 MagSafe 還是 USB-C 線,直接從能提供 100W 的 JUP44100 連接到 MacBook Air M2,協議都是可以到更高,但是功率計顯示實際充電時最高大概就是 60W。

D 件

最後看到 D 件的部分,很明顯這個鐳射的字變的非常非常少,而且很不明顯。還有底部的螺絲變的很少,只剩下 4 顆,真的是超級少的,應該是最近看到所有筆電,應該也是過往看到 13、14 吋的筆電裡面最少的。底部的腳墊也變成平面的,我覺得這個在拿和放的手感上真的是有點差異。
如果真的說好處的話,就是以前的那個用久了,弧形的腳墊會有一點磨損,現在比較看起來沒有這個問題。而且我覺得很棒的是他腳墊的區域隨著機殼的變化,他是凸出來一點點金屬然後去貼這個腳墊。這個腳墊凸出來後也不是圓弧形的,所以現在如果你是單手拿這個筆電的話,真的是更好拿。
而且如同前面提到的整機的重量大概輕了 150g,還有新的機種,他的表面處理粗糙感比較粗一點,所以我覺得在單手拿或是手指去接觸到機器的時候,比以前好拿非常多。

音效

我覺得新款的就沒有什麼低音,也沒有高音,然後聲音很扁,高音的時候會破音,不過環繞效果是真的很好。感覺他是非常吃環境跟背景的反射,所以如果你放在桌上的時候,他是滿有回饋感的聲音,但是如果你一拿離開桌面或者是拿離開靠牆的地方,他的聲音就會變的非常扁。但整體還是有 Apple 的調音水準,聲音很清晰,在這麼薄的機身內有這樣的音效,也好過大多同級筆電。



整體來講,我覺得大概就是,環繞感有比之前舊的 MacBook Pro 13 2017 好一點了,其他音質方面 M2 MacBook Air 的感覺都沒有比較好。
舊的那台 MacBook Pro 13 2017 如果是負荷比較重的文書,一次開很多東西還頻繁切換,溫度很快就上來了。如果你同時充電的話溫度也是再往上加,也會聽到風扇的聲音。但是新的這一台文書上網,即便是重度的文書,目前也感覺不太出來什麼溫度。而且因為我沒有打算用這台做剪輯,剪輯還是會給同事執行,或者是我自己剪的話就是放在 iMac 27 2019 上去做在桌機上面去執行。我暫時不會去測試剪輯這個部份,因為如果真的很重視剪輯這件事情,我當初就會買 M1 Pro MacBook Pro 了。目前有遇到溫度上升的情況,大概就是開 iPad 遊戲也就是開 iOS App。我覺得能夠開 App 這件事情真的是差很多,完全打開一個新的世界,可以用 App 的數量跟玩法整個大增。例如一些閱讀器只有在 iPhone、iPad 上面有或是有網頁版的,現在筆電上面我就可以做到離線閱讀了。除此之外,還有米家的 App 我覺得也是非常好用,操作起來就方便非常多,而且可以控制的細節也更多,穩定性也非常好。目前比較明顯的缺點大概就是這樣的 App 耗電量可能比較大,至少我在活動監視器裡面看到他的能耗影響其實還滿明顯的。
大家現在也很喜歡拿 Intel Core 第 12 代輕薄筆電跟 MacBook Air M2 做比較,從我們實測的圖表上可以觀察出幾點。首先最低配版本的這一台 MacBook Air M2 在 CrossMark 的效能表現大概是跟比 i7–1260P 再少一點點。根據 CrossMark 的網站資料,MacBook Air M2 大概與 i5–1240P 效能差不多,不過 Windows 筆電各家調教差異較大,這邊就不列舉機型。其次 Windows 的輕薄筆電通常沒接電跟有接電的狀態,出來的分數差異很大,不接電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了。而 M2 MacBook Air 不管有接電還是沒有接電,效能分數幾乎是沒有差,在誤差範圍之內。當然每個測試軟體都有他測試對應的項目,或者是加權的方式也都不一樣。所以如果你對特定領域的軟體或是功能有特別的要求,我建議還是實際去測測看他的差異,以及你自己使用下來的感受,這樣會比較準。

續航力

接著就是續航力的部分,之前用 MacBook Pro 13 2017 每天大概會用到 200% 電池,最高紀錄有一次是用到了 400%。而且要了解這是沒有做剪輯的狀態耶,大多就是文書、上網、看影片而已。



而且這一台的電池壽命其實只有一年而已,因為之前有換過兩次電池,依次是 2019 年,一次是 2021 年,都是用蘋果原廠的召回方案。但是現在這台用一年,電池的循環數已經六百多了。
而 ARM 架構的這台 MacBook Air,目前平均每天大概才用 60%。如果是用的比較兇,也就是 100% 左右。如果省著點用一天,只用 40%、50% 都是可以達到的,也就是說這樣如果出外兩天一夜的行程,甚至是完全不用帶充電器的!續航力部分,我會講一個自己比較主觀的感受,目前續航力比較好的 Windows 的輕薄筆電用一天是沒有問題的,比較差的 Windows 輕薄筆電大概就是用半天而已。但是 M2 MacBook Air 在我個人差不多的使用條件下可以達到一天半,所以我覺得續航力大概就是比同級機種強 50%。以上就是我對於從 MacBook Pro 13 吋 2017 款,升級到現在 2022 年的 MacBook Air M2 處理器的種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