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l G15 Ryzen Edition電競筆電搭載5800H與3060實測分享
windwithme評測Dell G15 Ryzen Edition影片請訂閱支持
Dell在高階電競筆電以Alienware系列為主,近年推出不少薄型機種,中階以下以G系列為主,印象中已經推出許多年,也較為平價許多,幾年前有短暫使用過G17,早前G系列設計與Alienware截然不同。
本篇要分享主角為G15,去年在網路上看到G系列被稱為小外星人,特別的是專為AMD平台推出Ryzen Edition,入手為綠色版本,AMD筆電6000系列在台灣市場在5月多才看到首款由ASUS推出,6月初Dell G15搭載6800H也在台灣上市,市場上目前還是以5000系列為主,新舊款效能會有所差異,但價位也會有所不同,本篇主要分享G15筆電設計。
首先看到A面外殼,採用免塗料機甲,雖用塑料材質但兼顧環保與質感,尺寸HxWxD 26.9x357.3x272.8mm,厚度比薄型款高但比肌肉型較薄。
重量依規格不同最高達2.57公斤,實際測量重量約2.55公斤。
B面主要為螢幕配置,G15採用15.6吋面板,解析度FHD 1920x1080,更新率達165Hz,螢幕亮度可達300nit,上左右皆為窄邊框設計。
視訊鏡頭解析度1280x720,畫質雖不算清晰但雜訊略少,表現還算不錯,建議搭配1920x1080鏡頭,同時提升畫質與解析度會更好。
C面上面為散熱孔位,主要吸入冷風替機身散熱的功能,中央為鍵盤區支援背光功能,預設為橘色光,搭載薄膜式按鍵,實際敲擊手感以平價電競筆電來看算是同樣等級,敲擊感會偏軟,下方一體式觸控板,游標移動時相當精準,左右鍵需較為用力按壓。
機身左方IO配置為機身散熱孔、RJ45網路孔、3.5mm耳機麥克風2合一孔。
機身右方IO配置為USB 2.0、USB 2.0 with PowerShare port、機身散熱孔。
機身後方IO配置,可以看到左右兩方都有大型散熱孔,
中央區域左起為USB Type-C、USB 3.2、HDMI、電源輸入,若要安裝USB 3.2 USB裝置需安裝在後面IO處,使用上會有些不便。
G15 Ryzen Edition專屬軟體由Alienware Command Center為主,不像Alienware多區域機身燈號做變化,G15僅有鍵盤燈號。此套筆電軟體在介面與功能是個人目前用過最佳UI,提供許多硬體即時的資訊。
偵測軟體顯示AMD Ryzen 7 5800H與nVIDIA RTX 3060溫度。
音效設定的細部頁面:
除了首頁那快速設定的模式外,進來主頁面可看到全部有8種音效模式,如果對於音效有更進階要求的話,可以自行透過右方每個項目做微調。
以下為G15喇叭聆聽感,這部份屬於主觀的部分,以NoteBook內建喇叭為基準來比較:
喇叭調整到最大音量時,聲音還算大,室內使用不會有喇叭音量太小的問題。
高頻 - 沒有出現過於尖銳的音調,細節出色,
中頻 - 整體清晰度很高,人聲飽實感嘹亮且細節豐富,
低頻 - 低頻表現清晰,不會太過混濁,重低音鼓聲震撼力略低,
G15在喇叭音效表現若以15吋相近價位的電競機種來比較屬前段班水準,
用過許多中階15吋電競筆電,此款G15筆電在遊戲、看影片或是聽歌皆能勝任,G15聲音感較亮但環繞感較為單薄,可透過軟體調校或未來改版再加強。
AMD Ryzen 7 5800H搭配DDR4 3200開啟G鍵高效能模式做效能測試。
CPUZ 2.0.1.0:
單線執行緒 => 594.8;
8C16T多工執行緒 => 5605.0;
Fritz Chess Benchmark => 67.37 / 32335
CINEBENCH R20:
CPU => 4641 cb;
CPU(Single Core) => 541 cb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11982 pts;
CPU (Single Core) => 1416 pts
Geekbench 5:
Single-Core Score => 1473;
Multi-Core Score => 8086
FRYRENDER:
Running Time => 1m 55s;
x265 Benchmark 2.1.0 => 62.8FPS
CrossMark:
總體得分1392 / 生產率1407 / 創造性1439 / 反應能力1216
PCMARK 10 => 6550
DRAM測試DDR4 3200 CL22 22-22-52 1T,
AIDA64 Memory Read - 47439 MB/s / Write - 44134 MB/s;
很多年沒有測試分享過AMD平台的筆電,兩年前AMD藉由4000系列重返筆電市場,本台筆電搭載AMD Ryzen 7 5800H,屬於去年到今年初AMD筆電高階定位,前幾個月入手時,碰巧AMD於2月中發表新一代的AMD 6000系列新筆電,原本想等待一段時間看有沒有機會入手新CPU做比較,不過可惜至今尚未入手新機種,更早前AMD已經多年未進入中階以上電競市場,以上多測試一些AMD效能讓網友參考。
本款搭載較高階GeForce RTX 3060,內建6GB GDDR6記憶體。
3DMARK Time Spy => 8719
Final Fantasy XIV: Endwalker:
1920 X 1080=> 17265
Assassin's Creed Odyssey 刺客教條:奧德賽:
畫質預設極高,內建測速,1080P解析度 - 59FPS、最低23、最高122;
Monster Hunter: World 魔物獵人 世界:
1920 x 1080,3D特效開到最高,
進入遊戲存檔場景畫面 => 76 FPS
Dell G15 Ryzen Edition搭5000系列搭配3050Ti與3060兩種顯卡,在電競筆電市場擁有較接近中階水準的3D效能,多數遊戲1080P也能順暢運作,先前已經分享過筆電3080Ti與3070Ti的效能,有興趣的網友也可以多加比較。
燒機溫度與耗電量表現這部分可能是網路上測試文章比較少看到的部份,
5800H全核燒機軟體顯示約3.2G,電壓顯示0.9687V,功率33.9W,
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平均約93度,待機時最低約51度。
AIDA64做CPU燒機測試時C面外殼溫度
機身後方與側面出風孔測溫圖,最高溫度約48.2度比C面較高,以CPU這樣高規格核心數來看整體
分貝計放置螢幕前方位置模擬實際使用時人耳位置,CPU燒機模式時噪音:
G鍵高效能模式約50~52dB,Windows平衡搭電源最佳效能模式約45~47dB。
電池續航力測試將電量耗至5%進入省電模式:
Alienware Command Center電源模式為平衡、電池模式為省電 -
螢幕亮度20%、喇叭音量10、撥放Youtube 1080P影片,最高可達375分鐘。
本篇雖然沒有6800H相關測試,不過還是大略比較一下與5800H在規格上的差異,
首先5800H屬Zen3架構、7nm製程、基礎時脈3.2G、最大超頻時脈4.4G;
6800H屬Zen3+架構、6nm製程、基礎時脈3.2G、最大超頻時脈4.7G;
同為8核16執行緒且快取MB數也相同,6800H架構優化讓時脈提升,效能也會較高。
內建GPU則是最大的差異,5800H採用行之有年的Navi GPU,而6800H改用RDNA2 GPU,目前網路上相關測試數據不容易找到,但在官方資訊有一定程度的3D效能提升,適合使用內顯為主較為入門或是3D需求較低的輕薄筆電,若搭配獨顯的電競筆電助益不大。
以往測試過多款採用塑料外殼並搭載獨顯,價格約台幣3~4萬多元接近中階的電競筆電,外殼大多使用烤漆後的光滑表面,容易出現外殼略薄的設計,在質感表現尚可的水準,對比Dell G15塑料外殼讓人印象深刻,擁有外殼厚度佳、免塗料機甲、紮實的組裝,所呈現的外殼質感相當出色,可能比不少電競筆電採用偏薄金屬又易沾染指紋的外殼還佳,ID設計沿用先前Alienware所標榜的Legend設計,融合式線條搭配幾何外型相當具有獨家特色。
Dell G15在台灣市場已有Intel 12700H版本,近期更有AMD最新的6800H版本推出,兩款皆搭載3060等級的同樣配置,價差約2000元,個人認為12代擁有更高效能與更多核心數較佳,以往Dell筆電在台灣售價比美歐還要高上不少,近期台灣新品價差有明顯再縮小算是好現象,與台廠品牌相比價位還是略高,端看消費者是以外型設計較優或內部硬體規格為優先考量點,畢竟以往筆電測試時有提過,對於多數筆電品牌機種在相似的內部空間可以配置硬體大同小異,移動裝置不能只著重硬體規格,其實外型設計、用料或電力與其他部分更為重要,其實挑手機也是類似概念。
以上是windwithme分享改款後的G15外型特色,以及測試許久沒回到中階電競筆電的AMD效能表現,希望未來兩大CPU品牌在電競筆電市場也可以持續競爭,提供給消費者更強、更快、更超值的筆電新平台。
PS:windwithme有用Spyder為這台Dell G15 Ryzen Edition做出校色檔案,有需要者請至粉絲團詢問:)
Dell在高階電競筆電以Alienware系列為主,近年推出不少薄型機種,中階以下以G系列為主,印象中已經推出許多年,也較為平價許多,幾年前有短暫使用過G17,早前G系列設計與Alienware截然不同。
本篇要分享主角為G15,去年在網路上看到G系列被稱為小外星人,特別的是專為AMD平台推出Ryzen Edition,入手為綠色版本,AMD筆電6000系列在台灣市場在5月多才看到首款由ASUS推出,6月初Dell G15搭載6800H也在台灣上市,市場上目前還是以5000系列為主,新舊款效能會有所差異,但價位也會有所不同,本篇主要分享G15筆電設計。
首先看到A面外殼,採用免塗料機甲,雖用塑料材質但兼顧環保與質感,尺寸HxWxD 26.9x357.3x272.8mm,厚度比薄型款高但比肌肉型較薄。
重量依規格不同最高達2.57公斤,實際測量重量約2.55公斤。
B面主要為螢幕配置,G15採用15.6吋面板,解析度FHD 1920x1080,更新率達165Hz,螢幕亮度可達300nit,上左右皆為窄邊框設計。
視訊鏡頭解析度1280x720,畫質雖不算清晰但雜訊略少,表現還算不錯,建議搭配1920x1080鏡頭,同時提升畫質與解析度會更好。
C面上面為散熱孔位,主要吸入冷風替機身散熱的功能,中央為鍵盤區支援背光功能,預設為橘色光,搭載薄膜式按鍵,實際敲擊手感以平價電競筆電來看算是同樣等級,敲擊感會偏軟,下方一體式觸控板,游標移動時相當精準,左右鍵需較為用力按壓。
機身左方IO配置為機身散熱孔、RJ45網路孔、3.5mm耳機麥克風2合一孔。
機身右方IO配置為USB 2.0、USB 2.0 with PowerShare port、機身散熱孔。
機身後方IO配置,可以看到左右兩方都有大型散熱孔,
中央區域左起為USB Type-C、USB 3.2、HDMI、電源輸入,若要安裝USB 3.2 USB裝置需安裝在後面IO處,使用上會有些不便。
G15 Ryzen Edition專屬軟體由Alienware Command Center為主,不像Alienware多區域機身燈號做變化,G15僅有鍵盤燈號。此套筆電軟體在介面與功能是個人目前用過最佳UI,提供許多硬體即時的資訊。
偵測軟體顯示AMD Ryzen 7 5800H與nVIDIA RTX 3060溫度。
音效設定的細部頁面:
除了首頁那快速設定的模式外,進來主頁面可看到全部有8種音效模式,如果對於音效有更進階要求的話,可以自行透過右方每個項目做微調。
以下為G15喇叭聆聽感,這部份屬於主觀的部分,以NoteBook內建喇叭為基準來比較:
喇叭調整到最大音量時,聲音還算大,室內使用不會有喇叭音量太小的問題。
高頻 - 沒有出現過於尖銳的音調,細節出色,
中頻 - 整體清晰度很高,人聲飽實感嘹亮且細節豐富,
低頻 - 低頻表現清晰,不會太過混濁,重低音鼓聲震撼力略低,
G15在喇叭音效表現若以15吋相近價位的電競機種來比較屬前段班水準,
用過許多中階15吋電競筆電,此款G15筆電在遊戲、看影片或是聽歌皆能勝任,G15聲音感較亮但環繞感較為單薄,可透過軟體調校或未來改版再加強。
AMD Ryzen 7 5800H搭配DDR4 3200開啟G鍵高效能模式做效能測試。
CPUZ 2.0.1.0:
單線執行緒 => 594.8;
8C16T多工執行緒 => 5605.0;
Fritz Chess Benchmark => 67.37 / 32335
CINEBENCH R20:
CPU => 4641 cb;
CPU(Single Core) => 541 cb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11982 pts;
CPU (Single Core) => 1416 pts
Geekbench 5:
Single-Core Score => 1473;
Multi-Core Score => 8086
FRYRENDER:
Running Time => 1m 55s;
x265 Benchmark 2.1.0 => 62.8FPS
CrossMark:
總體得分1392 / 生產率1407 / 創造性1439 / 反應能力1216
PCMARK 10 => 6550
DRAM測試DDR4 3200 CL22 22-22-52 1T,
AIDA64 Memory Read - 47439 MB/s / Write - 44134 MB/s;
很多年沒有測試分享過AMD平台的筆電,兩年前AMD藉由4000系列重返筆電市場,本台筆電搭載AMD Ryzen 7 5800H,屬於去年到今年初AMD筆電高階定位,前幾個月入手時,碰巧AMD於2月中發表新一代的AMD 6000系列新筆電,原本想等待一段時間看有沒有機會入手新CPU做比較,不過可惜至今尚未入手新機種,更早前AMD已經多年未進入中階以上電競市場,以上多測試一些AMD效能讓網友參考。
本款搭載較高階GeForce RTX 3060,內建6GB GDDR6記憶體。
3DMARK Time Spy => 8719
Final Fantasy XIV: Endwalker:
1920 X 1080=> 17265
Assassin's Creed Odyssey 刺客教條:奧德賽:
畫質預設極高,內建測速,1080P解析度 - 59FPS、最低23、最高122;
Monster Hunter: World 魔物獵人 世界:
1920 x 1080,3D特效開到最高,
進入遊戲存檔場景畫面 => 76 FPS
Dell G15 Ryzen Edition搭5000系列搭配3050Ti與3060兩種顯卡,在電競筆電市場擁有較接近中階水準的3D效能,多數遊戲1080P也能順暢運作,先前已經分享過筆電3080Ti與3070Ti的效能,有興趣的網友也可以多加比較。
燒機溫度與耗電量表現這部分可能是網路上測試文章比較少看到的部份,
5800H全核燒機軟體顯示約3.2G,電壓顯示0.9687V,功率33.9W,
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平均約93度,待機時最低約51度。
AIDA64做CPU燒機測試時C面外殼溫度
機身後方與側面出風孔測溫圖,最高溫度約48.2度比C面較高,以CPU這樣高規格核心數來看整體
分貝計放置螢幕前方位置模擬實際使用時人耳位置,CPU燒機模式時噪音:
G鍵高效能模式約50~52dB,Windows平衡搭電源最佳效能模式約45~47dB。
電池續航力測試將電量耗至5%進入省電模式:
Alienware Command Center電源模式為平衡、電池模式為省電 -
螢幕亮度20%、喇叭音量10、撥放Youtube 1080P影片,最高可達375分鐘。
本篇雖然沒有6800H相關測試,不過還是大略比較一下與5800H在規格上的差異,
首先5800H屬Zen3架構、7nm製程、基礎時脈3.2G、最大超頻時脈4.4G;
6800H屬Zen3+架構、6nm製程、基礎時脈3.2G、最大超頻時脈4.7G;
同為8核16執行緒且快取MB數也相同,6800H架構優化讓時脈提升,效能也會較高。
內建GPU則是最大的差異,5800H採用行之有年的Navi GPU,而6800H改用RDNA2 GPU,目前網路上相關測試數據不容易找到,但在官方資訊有一定程度的3D效能提升,適合使用內顯為主較為入門或是3D需求較低的輕薄筆電,若搭配獨顯的電競筆電助益不大。
以往測試過多款採用塑料外殼並搭載獨顯,價格約台幣3~4萬多元接近中階的電競筆電,外殼大多使用烤漆後的光滑表面,容易出現外殼略薄的設計,在質感表現尚可的水準,對比Dell G15塑料外殼讓人印象深刻,擁有外殼厚度佳、免塗料機甲、紮實的組裝,所呈現的外殼質感相當出色,可能比不少電競筆電採用偏薄金屬又易沾染指紋的外殼還佳,ID設計沿用先前Alienware所標榜的Legend設計,融合式線條搭配幾何外型相當具有獨家特色。
Dell G15在台灣市場已有Intel 12700H版本,近期更有AMD最新的6800H版本推出,兩款皆搭載3060等級的同樣配置,價差約2000元,個人認為12代擁有更高效能與更多核心數較佳,以往Dell筆電在台灣售價比美歐還要高上不少,近期台灣新品價差有明顯再縮小算是好現象,與台廠品牌相比價位還是略高,端看消費者是以外型設計較優或內部硬體規格為優先考量點,畢竟以往筆電測試時有提過,對於多數筆電品牌機種在相似的內部空間可以配置硬體大同小異,移動裝置不能只著重硬體規格,其實外型設計、用料或電力與其他部分更為重要,其實挑手機也是類似概念。
以上是windwithme分享改款後的G15外型特色,以及測試許久沒回到中階電競筆電的AMD效能表現,希望未來兩大CPU品牌在電競筆電市場也可以持續競爭,提供給消費者更強、更快、更超值的筆電新平台。
PS:windwithme有用Spyder為這台Dell G15 Ryzen Edition做出校色檔案,有需要者請至粉絲團詢問:)
廣告
網友評論 0 回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