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他是 SSD 還是 Hub?或是兩個都是?TEKQ 583 URUS 開箱
今天開箱的這個,嗯……該算 SSD 還是 Hub 呢?真的非常難界定,因為他兩個都是!這顆是 TEKQ 583 URUS,據說是源自於藍寶基尼的千萬 SUV,所以才叫做 583 URUS。
白色盒裝中間有產品圖,下方標示著二合一 USB-C Hub 與 M.2 SSD Enclosure。
盒裝隨附一條 USB-C to USB-C 傳輸線。
夾鏈袋中,有 SSD 導熱貼片、螺絲、起子。
TEKQ 583 URUS 重量約 166g。
我覺得這個產品非常適合給同時需要帶 SSD 和 Hub 出門的人,這樣一顆就搞定了,非常非常方便。而這類產品文宣通常也會主打出外使用的場景,能有二合一的功能。
但其實我覺得也很適合放在桌上,就可以當作一個 SSD + Dock 的裝置。一個 USB-C 拉出來,就可以幫 iMac 增加一個影像輸出、一個讀卡機、一個 USB-A Hub,同時他也是個 SSD 外接,可以作為主機的 Time Machine 來使用。
而如果是想要選購 URUS 出門在外的族群,我會希望你更多將他視為一個 SSD,而不是一個 Hub。如果你將重心放在他作為一個 Hub 來使用,那你沒用到 SSD 的時候,其實也一邊在消耗電量,即便你在筆電中將他退出了,但他還是會持續吃掉筆電的續航力。
這並不是 URUS 的個別缺點,而是這類產品大多都有這樣的特性。所以對我這種有出門在外使用需求的人,筆電的電量是有限的,在這個情境下,我會優先將他視為外接 SSD 附帶了 Hub 的供能。
雖然這類產品的開發和推出,也早有耳聞。但 TEKQ 依舊憑藉著自身的優勢和設計強項,讓 583 URUS 有許多看點。
頂部就像是沿襲了 Rapide 的外殼,兩側對稱的散熱剖溝鰭片,中間有指示燈挖孔和 TEKQ 低調的 Logo。Rapide 表面做得比較平滑,是我比較喜歡的。
URUS 的表面噴砂比較粗,因此摸起來顆粒感比較大。但是 URUS 的外殼比 Rapide 窄了一些,上下也都是弧度設計,因此拿在手上的握感,更加貼手。
底部的視覺也有非常強烈的對稱性,中間也有幫助散熱的剖溝鰭片,看起來就非常美觀又兼具實用。
相較 583 Superfast 底部沒有腳墊,583 URUS 就加上了與 Rapide 相同的腳墊。我覺得這很不錯,目前市面上有些 USB SSD 是沒有腳墊的,使用上就會怕刮傷機身或桌面。
常看到腳墊通常都是黑色的,但是我真的滿喜歡 TEKQ 這種淺灰色、帶有彈性的腳墊。
在視覺上也不會與銀色的機殼形成太大突兀,有一點厚度和彈性的腳墊也可以彌補桌面輕微的凹凸不平或小顆粒。
整個拿在手上非常有重量感,因為他不是普通的鋁擠型薄殼,而是整塊鋁材 CNC 加工的,重量稍微重一點,但可以感受到十足的份量感和堅固耐用。
現在市面上很多 USB Hub 都還是 5Gbps 的速度,並不是 10Gbps,這速度差一倍呀,但兩者價差其實不大,因此建議優先 10Gbps 的規格 USB-C Hub。
583 URUS 的兩個 USB-A 都是 USB3.2 Gen2 10Gbps,這真的會比 5Gbps 快很多。除非你的筆電不支援或是你有其他考量,否則真的強力推薦大家買 10Gbps 的 Hub。
我覺得很棒的是,TEKQ 在 SD 卡上面居然用了彈簧的卡座。哇塞~這在 Dock 上面才比較容易看到耶,沒想到在這種隨身攜帶的產品上,TEKQ 也用了這種自彈式的。光是那個按壓手感就非常爽了,完全是舒壓工具。
若你擔心自彈式卡座可能會誤觸,導致傳輸中斷。提供我使用 583 URUS 一個多月用下來的心得,是從來沒有發生這樣的意外。我覺得正常使用來說機會是很低的,不用過於擔心這個情況。相較之下,我覺得自彈式的手感,在心中是加分項。
不過有點小遺憾,作為一個三四千元定位的產品,583 URUS 的 SD 卡速度是 UHS-I 的。如果可以是 UHS-II,對於中高階相機的使用者來說,就能省下一些檔案傳輸的時間。
因為卡座的方向,實際使用 SD 卡時,要將 pin 朝上插入,但這樣也就看不到 SD 卡的標籤。
影像輸出接頭為標準尺寸 HDMI,輸出規格支援 4K 30Hz、1080P,並沒有支援到 4K 60Hz。
據我理解,這類方案以及產品,目前理論上就只能到 4K 30Hz,所以也不是 URUS 的問題。
FullHD 60Hz 也是經過實際測試沒有問題。2K 理論上也可以,但手上目前沒有 2K 螢幕,所以沒有實測過。
在使用 HDMI 時,雖然影像也是經過 USB-C,但這並不會影響到 SSD 的傳輸速度,因為他們走的是不同通道。
在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測試,一邊輸出 HDMI 4K 30Hz 畫面,同時 SSD 傳輸資料,測速依舊有 750~900MB/s。
以 AJA System Test 測試,在輸出 HDMI 4K 30Hz 畫面時,SSD 測速有 750~900MB/s 的好表現。是這類 SSD + Hub 產品善用 USB-C 頻寬,而很有競爭力的地方。
很多人或許跟我一樣有個疑問,那就是 URUS 怎麼沒有 PD 充電的支援呀?一開始我以為是 SSD 跟 hub 加在一起已經夠熱了,若是再加上 PD 恐怕溫度更高。
不過 TEKQ 提到,除了溫度控制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試過 PD 供電的功能,但這會有個隱憂。就是消費者在用的時候,如果插上電源或是拔掉電源,那對 USB 來說就是重新連結,因此傳輸到一半的資料就會被強迫中斷。
考量到大多消費者可能無法留意到這個問題,因此才決定不做 PD 的。經過這麼一番解釋,我才明白,或許這是 TEKQ 將 583 URUS 做得這麼面向隨身攜帶應用的原因。
在容量選擇方面,可以優先選擇 1TB、2TB 的款式,TEKQ 有搭售 SSD 的版本可以直接一套購買,好處是不用擔心相容性。
或是你了解 DIY,也可以自己買空機自己裝,其實非常簡單。我也滿推薦用速度較慢、價格便宜有感的 PCIe Gen3 的 SSD。
除非價差極小,不然目前外接 SSD 實在沒有必要去追求 3000MB/s、3500MB/s 的頂級固態磁碟,反正在 USB3.2 Gen2 10Gbps 上最多也只能跑 1000MB/s 左右。當然如果你用 TEKQ Rapide、TEKQ Cube 這種 Thunderbolt 3 外接盒那就另當別論,或是你以後打算放到桌機使用。
給大家看一個 TEKQ 很狂的地方,這如果只看外觀,沒有拆開來介紹,大部分人是看不到的 TEKQ 的用心。
就是在上下殼 I/O 區域,都透過 CNC 將 I/O 的高度切得剛剛好。因此透過上下殼夾在一起,可以牢牢地固定住所有 I/O。講個比較誇張的情況~假如今天插上 USB 線,硬去凹那個線頭,最後斷掉的可能會是線。
像這次我搭配的是 Intel 660P 1TB,是當時非常便宜的 QLC SSD。以目前 SSD 價格,不管是買 583 URUS 一整套,或是自己 DIY,個人推薦最少搭個 1TB 才划算,是對大眾來說最好的 sweet spot。而我資料儲存量比較高,對我來說甜蜜點是在 2TB。這方面就需要大家考量自己的儲存量和預算。
採用 VIA VL820 的 USB 方案,JMicron JMS583 將 USB 轉成 PCIe,影像輸出 HDMI 採用 Parade PS176 將 DisplayPort 轉成 HDMI。
ALCOR AU84616 提供了 UHS-I SD 卡,VIA VL103 則負責了 USB DP Alt Mode。
SSD 和 hub 本身就是兩個發熱源,現在又將兩個產品整合在一起,對廠商來說在散熱上就要多下功夫。若買回去使用時發現有點燙或有點溫,基本都是正常的,不用太擔心。所以在挑選這類混合型產品時,我也特別關心散熱以及長時間使用是否有降低速度的狀況。
目前 583 URUS 測試下來都相當穩,例如在長時間連著 HDMI 輸出,一邊循環跑測速,寫入、讀取的檔案量都超過 100GB 了,速度依舊是非常穩定沒有降速,表現非常好。
這方面也可以看出 TEKQ 在散熱方面也做得相當不錯,拆開內部也可以看到主要幾個高發熱的晶片,以及 SSD 部分,都有附上導熱貼片,將熱傳導到外殼。
售價方面,TEKQ 583 URUS 不帶 SSD 的版本是 $4,500,目前看到募資早鳥優惠是 $2,925。
如果將他視為一個桌上型的 SSD 和小 Dock 合體,那真的是很划算,畢竟桌上型的 Dock 價格都比較高。如果是作為攜帶型的 SSD+Hub 二合一,我覺得定價在市場上也很合理。是大家未來買 SSD、買 Hub 的新選項。
廣告
網友評論 0 回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