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NODA Turbine 內建風扇的 SSD 外接盒

EnterBox | 電腦電競相關


NODA Turbine 樸實無華的工業包裝,表面有亮膜的貼紙,所以看起來有反光。上面有產品 NODA Logo、產品名稱和圖片。



背面有較詳細的說明,包括支援 M.2 B Key 和 M Key 規格、隨附 USB-C to USB-C 和 USB-A to USB-C 的傳輸線各一條、風扇壽命 30,000hr。



整個包裝的重量大約 157.7g。



說明書有標示一年保固以及包裝內含物,如果不會操作也可以看看怎麼安裝。



所有盒裝中的東西包括 NODA Turbine 本體、螺絲起子、保固登入卡、說明書、USB-C to USB-C 線、USB-C to USB-A 線、導熱貼片、紅色止滑圈、螺絲。v



兩條傳輸線,線長皆約為 50cm。紅色止滑圈只有一個,如果能附兩個,套在機殼上比較穩。



拆開包裝後,發現兩條傳輸線的質感相較市面上的外接盒好了不少,像是接頭的部分都有金屬殼,USB-C 的頭也不會太薄、太軟。



Turbine 整體拿起來不重,但長條形以及較厚的剖面,感覺有點渾厚感。如果閉著眼睛摸,還以為是巧克力。整個機殼以 CNC 加工,因此裡裡外外的尺寸都很精準,機殼也具有一定厚度,敲起來的聲音扎實。



霧面表面處理的顆粒適中,不會太細到滑手,摩擦力足夠。目前邊緣是倒尺寸較大的圓角,邊緣過度比較圓潤,如果能加強一點視覺感受,會讓外觀更吸引人。如果 Turbine 的設計是想要呈現低調務實,那我覺得做得還是很好,只是比較不對我個人的審美,這點就看各位的觀感咯。



Turbine 本身就跟官網、購買頁面的圖片一樣,完全無印的設計,在產品外殼六面,甚至裡面的六面,都看不到任何字樣,連 Logo、序號、認證標章都沒有。對於喜歡無印設計的人來說,應該是很棒的享受。



NODA Turbine 長度約 100.4mm。



NODA Turbine 寬度約 32mm。



NODA Turbine 厚度約 15.1mm。NODA Turbine 厚度約 15.1mm。

v

NODA Turbine 重量約 70.3g,比包裝上標示的 60g 多了不少。v



翻到背面,卸下四個角落的螺絲。



底蓋周圍有一塊凸起,方便作為施力點將底蓋打開。不過希望這個凸可以做個小凹槽,因為通常裝了 SSD 和導熱貼片後,底蓋會更黏、更難拆。這樣以後要拆底蓋,用指甲或撬棒會更好施力。



打開外接盒便可看到機身內部。



左半邊是風扇,以三顆螺絲固定在機殼上。右半邊是轉接板,以靠右方的兩顆螺絲固定。



目前搭配使用的是 TEAMGROUP MP33 512GB,這是一條 M.2 PCIe Gen3 x4 SSD,在 Windows 桌機上讀寫可以跑到 1,500~2,000MB/s,價格也比 3,000MB/s 的 SSD 便宜幾百塊。這條 MP33 512GB 的主控是 Silicon Motion 的 SM2263XT,為 RAMless 的設計。四顆儲存顆粒是 Micron N1TTE1B1FEB1。雖然是 RAMless,但仍有 SLC 作為快取。



先用了 NODA 隨附的導熱貼片,總共有 10 片這樣大小的正方形。不過實際貼完、蓋上底蓋後留意到,導熱貼片並沒有密合貼在 SSD 與底蓋之間。因此將所有原本貼的導熱貼片撤下,換上手上其他厚度 1mm,讓導熱貼片上下都有適當的密合。



實際使用時,大家可以透過觀察導熱貼片貼上 SSD 的厚度後,是否有超過旁邊的厚殼?如果有超過一點點,那底蓋蓋上時就能夠密合。反之,若沒超過,你就需要換厚一點的導熱貼片。但也要避免導熱貼片太厚,導致長時間使用後可能會看到 M.2 2280 SSD 些微變形。導熱貼片也要避免覆蓋到厚殼上,這樣底蓋裝回時才不會夾到。

如果你覺得這些細節有點麻煩、超出你的能力,那就建議你買現成廠商裝好的外接 SSD 方案比較安全。



在 AJA SystemTest 以4GB 檔案進行測速,寫入速度在 800~900MB/s,讀取速度在 900~950MB/s。而在 Blackmagic Disk Speed 以 5GB 檔案進行測速,寫入在 880MB/s 左右,讀取在 930MB/s 左右。



目前用了一個禮拜,覺得都挺正常,風扇聲也不大。之後詳細測試 NODA Turbine 搭配 TEAMGROUP MP33 長時間連續讀寫下的速度和溫度,再向大家報告。

EnterBox

EnterBox

EnterBox 從多面向的角度,穿梭於理感之間。深入淺出各項規格數據,分享箱裡箱外的各種面貌,和你一起閱讀科技產品。Enter the Box & Explor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