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 i9 處理器版本的 2018 新款 15 吋 MacBook Pro 動眼看

管理員 | 電腦電競相關
【此文章來自:Mashdigi

蘋果在上週時候已經開放台灣地區消費者下訂2018年款MacBook Pro系列,而筆者稍早也取得15吋、採用Intel第8代處理器Core i9-8950HK規格版本,以及蘋果今年與BlackMagic Design攜手合作的外接顯示卡盒,並且與筆者先前使用的2016年款15吋MacBook Pro做比較。



01.jpg

今年7月宣布更新的2018年款MacBook Pro,基本上就是延續2016年開始採用的更輕薄造型,以及全數換上USB Type-C,並且支援Intel Thunderbolt 3規格的設計,因此在未特別檢視硬體規格細節的話,光憑外觀其實根本無法判斷是否為新款或舊款機種,僅能透過macOS內的「關於這台Mac」選項進行確認。

而換上Intel今年4月間推出的第8代H系列Core i處理器,並且借助新處理器增加定址功能,讓新款MacBook Pro終於可在不用額外搭配獨立控制晶片之下,即可使用高達32GB記憶體容量,因此也能讓新款MacBook Pro對應更繁雜的多工處理運算需求,例如一般使用者可能會同時開啟相當多的瀏覽器分頁,或是創作者執行高解析影片編輯、轉檔輸出,甚至設計師處理大量圖像渲染時,通常都會需要更大記憶體容量。

因此,今年更新的MacBook Pro可以對應更大記憶體容量,對不少使用者而言,其實相當感動。但可惜的是,目前僅15吋以上機種可對應32GB記憶體,13.3吋機種仍維持最多僅配置16GB記憶體容量設計,或許是考量市場應用需求不同,畢竟13.3吋機種主要還是訴求方便行動使用,與15吋機種更偏向創作應用的設計需求明顯不同。

02.jpg
▲ 15吋MacBook Pro本體,基本上與過去兩年推行機種採相同外觀設計,蘋果標誌一樣改為不鏽鋼材質,而非採背光設計

03.jpg
▲ 外部的蘋果標示一樣換成不鏽鋼材質,並且取消背光顯示模組

04.jpg
▲ 開始進行設定

另一方面,由於Intel第8代Core i系列處理器讓最低核心數量提昇,即使是入門款處理器也均配置四核心規格,因此今年推出的新款MacBook Pro裡,13.3吋版本最低便採用四核心的Core i5規格,而15吋機種則最低均採用六核心設計的Core i7規格。而換上新款Core i9規格處理器,雖然先前曾發生運作時脈無法正常發揮情況,但後續蘋果已經釋出修正更新,已經讓處理器能有應有效能表現。

至於在顯示效能部分,13.3吋機種最少配置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655整合顯示卡,而15吋機種則同樣維持與AMD合作,最入門規格採用Radeon Pro 555X獨立顯示卡,另外也能選擇搭載Radeon Pro 560X規格版本。此次蘋果更在新款螢幕設計導入TrueTone設計,比照新款iOS裝置設計讓螢幕顯示色溫表現更趨於真實,而使用者也能依照觀看需求手動關閉,例如攝影師需要調整數位照片白平衡時,即可將TrueTone功能關閉,避免影響原本照片調整結果。

05.jpg
▲ 與iPhone X等手機相同的True Tone功能,能讓螢幕色彩在各個環境下維持一致,但必要時仍可手動關閉

06.jpg
▲ 由於年份款式不同,使用螢幕面板也有差異,因此2016年款與2018年款的MacBook Pro螢幕顯示表現原本就有些落差

07.jpg
▲ 將顯示器色彩描述統一調整為「通用RGB色彩描述」,並且關閉2018年款MacBook Pro (左)的True Tone功能,可以看見,螢幕實際呈現色調相對是偏暖一些,2017年款的螢幕色調相對偏冷

08.jpg
▲ 將True Tone功能開啟後,2018年款MacBook Pro (左)的螢幕色調就顯得更偏暖

在連接埠方面,相比之前推出的13.3吋機種僅配置最多兩組Thunderbolt 3連接埠,今年推行機種則全數均搭載四組Thunderbolt 3連接埠,讓使用者能更加方便連接外部供電、使用外接顯示卡盒,或是連接USB隨身碟等周邊配件。

不過,即便目前越來越多USB Type-C連接埠轉接配件,或是直接改為USB Type-C設計的周邊配件已經越來越多,但不少人還是覺得USB Type-C連接埠並不方便。但此部份似乎就因人而異,畢竟比這身邊不少朋友並不以為意,而筆者本身目前也早已習慣這樣的使用模式,甚至在家便直接透過外接顯示卡盒充電,並且將筆電畫面輸出顯示至外接螢幕,直接將筆電當做桌機般使用。

除了處理器規格提昇、記憶體容量上限增加,今年推出的新款MacBook Pro更進一步將內建儲存容量提昇,同時最高儲存容量上限也增加至4TB規格。而為了對應新款處理器規格產生更大耗電量,蘋果也在新款MacBook Pro機身內放入更大電池電量設計,讓新款筆電一樣能維持長達10-11小時使用時間。

對於先前有不少問題的蝶式鍵盤設計,蘋果也在新款MacBook Pro採用額外加上橡膠薄膜的第三代版本,不但可透過薄膜有效阻絕灰塵、細沙等影響,同時也因此減少鍵盤敲打時的聲噪問題。另外,鍵盤上方同樣維持搭載Touch Bar功能,機身內部更加入原本僅在新款iMac提供的T2晶片,分別協助系統管理、影像訊號、音訊與SSD存取,同時確保開機、資料處理過程加密安全。

09.jpg
▲ 機身厚度一樣維持2016款MacBook Pro設計,低於1公分厚度表現,同樣搭載四組以USB Type-C呈現的Intel Thunderbolt 3連接埠

10.jpg
▲ 操作介面一樣將觸控板面積放大

11.jpg
▲ 加大觸控板面積好處在於更容易透過手指操作,而幾乎可以不用滑鼠即可方便使用

12.jpg
▲ 第三代蝶式鍵盤,其中改善灰塵、細沙影響敲打使用問題,同時也讓鍵盤聲音相對縮減一點

13.jpg
▲ 同時作為電源開關的Touch ID鍵

14.jpg
▲ Touch Bar功能一樣能讓使用者直接透過點按、滑動等觸控方式,直覺操作各類支援Touch Bar功能的應用程式

15.jpg
▲ 底部散熱孔設計基本上與舊款相同

16.jpg
▲ 底部一樣透過特殊5星孔螺絲固定,而減震墊也採不易掉落設計

17.jpg
▲ 背後的生產資訊標示,同樣是在中國境內製造生產,同時產品型號為A1990

18.jpg
▲ 螢幕上蓋約可對應大角度開啟,同時視網膜螢幕也能配合當下燈光自動調整背光亮度
 


應該怎麼選?

目前蘋果提供銷售的MacBook Pro系列,新款13.3吋版本建議售價從新台幣57900元起跳,15吋版本則建議售價則從新台幣77900元起跳,其中13.3吋版本仍維持在市場銷售去年推出採用Intel第7代Core i系列處理器規格,同時未搭載Touch Bar功能的2017年款機種,成為現行MacBook Pro系列機種入門機種,建議售價則從新台幣41900元起跳。

19.jpg

因此就使用需求來看,如果要以維持一定效能使用作為選擇基礎的話,基本上挑選未搭載Touch Bar的2017年款MacBook Pro即可,或是進階一點挑選搭載Touch Bar功能的2018年款機種,大致上可滿足進階文字作業、方便隨身攜帶需求。至於如果有大螢幕或大記憶體容量使用需求,甚至希望能有進一步繪圖、3D內容創作應用的話,15吋規格或許會更加適合。

另外,其實也可以選擇選購13.3吋版本,並且外加蘋果與Blackmagic Design合作的塔式外接顯示卡盒,以本身內建AMD Radeon Pro 580與8GB顯示記憶體,即可提昇整體顯示輸出效能,實際花費雖然相比15吋MacBook Pro入門款價格會多一些,但比起最高效能的15吋MacBook Pro卻便宜許多,顯示效能則可大幅提昇,讓使用者能在工作室內以更具效能形式使用13.3吋MacBook Pro,同時確保外出時的攜帶便利性。

20.jpg
▲ 實際盒裝其實與近兩年推出的新款MacBook Pro系列相同

21.jpg
▲ 盒裝內除了MacBook Pro本體之外,就是說明書、USB Type-C連接線與85W電源供應器

22.jpg
▲ 與2016年款MacBook Pro (後者)比較,基本上外型設計並沒有特別差異

23.jpg
▲ 與2016年款MacBook Pro (下)比較

24.jpg
▲ 與2016年款MacBook Pro (下)比較

25.jpg
▲ 與2016年款MacBook Pro (下)比較

26.jpg
▲ 與2016年款MacBook Pro (右)比較

 

Mashdigi

Mashdigi

出生自台灣高雄的楊又肇,以前聯合新聞網 (udn.com)數位頻道主編,以及在各網站頻道以本名或Mash Yang名稱維持提供撰寫、授權內容等身分,持續在網路、科技相關活動、展覽出沒。撰寫內容涵蓋個人感興趣內容,包含手機、網路、軟體、零組件,以及科技市場動態,另外也包含各類惡趣味內容,並且持續關注蘋果、微軟、Google、Intel、AMD、Nvidia等經常在你我生活中出現的科技廠商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