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Fold 傳採新式鉸鏈設計,分析師預估成本可減少超過 20 美元
【此文章來自:Mashdigi】
傳聞多年的蘋果折疊設計 iPhone ( 以 iPhone Fold 暫稱 ) 目前尚未對外公布,但其生產細節與成本結構已有不少消息釋出。根據市場分析師郭明錤最新說法,蘋果此款產品採用的鉸鏈機構,實際生產成本可能比市場預期更低,有助於降低整體製造門檻,並且提高量產可行性。

郭明錤指出,iPhone Fold 的鉸鏈在正式量產階段時,單件平均成本約為 70 至 80 美元,明顯著低於先前外界預估的 100 至 120 美元。換句話說,蘋果有可能在不犧牲結構強度的情況下,讓每台裝置生產成本約能減少 20 至 40 美元,對其首款折疊手機的整體毛利率具正面影響。
若市場反應理想,未來蘋果也可能引入立訊精密 (Luxshare) 作為第三家供應商,進一步增加產能與降低單位生產成本。不過,郭明錤預估立訊精密最快也要等到 2027 年之後才會加入參與量產。
隨著競爭者加入,蘋果在零組件採購上可望獲得更多議價空間,進一步控制成本,並且為後續系列機種建立更具效率的供應鏈結構。
郭明錤早期分析也曾提及,蘋果內部一度考慮以不鏽鋼框架搭配液態金屬鉸鏈,但該設計會導致整機重量增加,不符合輕薄取向,因此現階段更可能維持鈦合金與鋁合金組成方案。
隨著三星、Google、小米、vivo、OPPO 等品牌接連推出新一代折疊手機產品,蘋果在此類產品的推進發展顯得格外低調。不過,從供應鏈準備與成本最佳化等調整作法來看,外界普遍認為蘋果仍在穩定推進其產品開發,只是上市時程可能取決於螢幕耐用性、機構壽命與軟體體驗是否達到品牌標準。
傳聞多年的蘋果折疊設計 iPhone ( 以 iPhone Fold 暫稱 ) 目前尚未對外公布,但其生產細節與成本結構已有不少消息釋出。根據市場分析師郭明錤最新說法,蘋果此款產品採用的鉸鏈機構,實際生產成本可能比市場預期更低,有助於降低整體製造門檻,並且提高量產可行性。

郭明錤指出,iPhone Fold 的鉸鏈在正式量產階段時,單件平均成本約為 70 至 80 美元,明顯著低於先前外界預估的 100 至 120 美元。換句話說,蘋果有可能在不犧牲結構強度的情況下,讓每台裝置生產成本約能減少 20 至 40 美元,對其首款折疊手機的整體毛利率具正面影響。
鴻海與新日興共同製造鉸鏈,掌握近 65% 訂單
消息顯示,該鉸鏈的生產將由鴻海 (Foxconn) 與新日興 (Shin Zu Shing) 合作負責,兩家公司將以聯合事業形式承接約 65% 的訂單量,其餘則由位於位於康乃狄克州沃靈福德的 Amphenol ( 安費諾 ) 製造。若市場反應理想,未來蘋果也可能引入立訊精密 (Luxshare) 作為第三家供應商,進一步增加產能與降低單位生產成本。不過,郭明錤預估立訊精密最快也要等到 2027 年之後才會加入參與量產。
隨著競爭者加入,蘋果在零組件採購上可望獲得更多議價空間,進一步控制成本,並且為後續系列機種建立更具效率的供應鏈結構。
鈦合金與鋁合金結構仍是主軸,液態金屬版本重量或成考量
先前市場曾多次傳出,iPhone Fold 外觀可能採用兩台 iPhone Air「拼合」構成的折疊結構,延續超薄機身與輕量化設計理念。機框部分預期將使用鈦合金與鋁合金混合材質,確保折疊結構的剛性與耐用度。郭明錤早期分析也曾提及,蘋果內部一度考慮以不鏽鋼框架搭配液態金屬鉸鏈,但該設計會導致整機重量增加,不符合輕薄取向,因此現階段更可能維持鈦合金與鋁合金組成方案。
量產時程仍未明朗,折疊手機傳聞延宕多年
雖然市場傳聞指稱 iPhone Fold 將於 2026 年推出,但此款產品是否實際投入量產,目前仍未有明確時間表。從 2019 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蘋果準備推出折疊手機的消息傳出,卻始終停留在「一年後問世」的階段。隨著三星、Google、小米、vivo、OPPO 等品牌接連推出新一代折疊手機產品,蘋果在此類產品的推進發展顯得格外低調。不過,從供應鏈準備與成本最佳化等調整作法來看,外界普遍認為蘋果仍在穩定推進其產品開發,只是上市時程可能取決於螢幕耐用性、機構壽命與軟體體驗是否達到品牌標準。
廣告
Mashdigi

出生自台灣高雄的楊又肇,以前聯合新聞網 (udn.com)數位頻道主編,以及在各網站頻道以本名或Mash Yang名稱維持提供撰寫、授權內容等身分,持續在網路、科技相關活動、展覽出沒。撰寫內容涵蓋個人感興趣內容,包含手機、網路、軟體、零組件,以及科技市場動態,另外也包含各類惡趣味內容,並且持續關注蘋果、微軟、Google、Intel、AMD、Nvidia等經常在你我生活中出現的科技廠商動態。
網友評論 0 回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