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蘋果其實在「Apple Intelligence」放入自有人工智慧模型,與第三方業者合作提高應用彈性

管理員 | Apple
【此文章來自:Mashdigi】

雖然蘋果過去強調已經在人工智慧技術領域發展多年,但始終強調著重在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等應用,直到今年介紹新款 iPad Pro、iPad Air 時,才開始大量使用人工智慧描述詞彙,因此在今年 WWDC 2024 期間正式揭曉「Apple Intelligence」技術,不少看法認為蘋果正式開啟其「人工智慧元年」。

Apple-Intelligence08.jpg
▲蘋果在今年 WWDC 2024 期間正式揭曉「Apple  Intelligence」技術



 

蘋果依然提供自有人工智慧模型

與 OpenAI 合作,同時也透露接下來將接入更多第三方業者提供人工智慧模型,是否代表蘋果目前仍無法實現自行建立人工智慧模型?

事實上並非如此,市場傳聞蘋果尚未能順利建立自有人工智慧模型,其原因可能與蘋果在隱私政策上的限制有關,加上蘋果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想像與要求,成為其自行建立的人工智慧模型暫時還無法推出,因此必須借助第三方業者提供模型資源,以利在當前人工智慧應用熱潮與其他對手競爭。

而從蘋果在深度學習研究報告中說明,在 iOS 18、iPadOS 18 及 macOS 15 Sequoia 整合的「Apple  Intelligence」,其實還是有整合參數規模在 30 億的小型自然語言模型,並且在「Private Cloud Compute」雲端運算部分加入規模更大的自然語言模型,並且配合 Apple Silicopn 處理器硬體環境運作 (註),藉此對應特定蘋果應用服務使用,例如 Xcode 16 上的 Swift Assist 功能。

448215593_10230901207768850_8657908616484488355_n.jpg
▲從蘋果提供架構圖顯示,裝置端其實就會透過人工智慧模型進行運算,而雲端協同運算部分也會透過人工智慧模型完成運作

註:顯然代表「Private Cloud Compute」雲端運算部分的伺服器也是以 Apple Silicopn 處理器硬體建置。

 

隱私

在此次介紹「Apple  Intelligence」時,蘋果花費不少時間解釋如何在人工智慧應用保護用戶隱私,其中包含解釋「Private Cloud Compute」運作原理,以及相關資料如何被使用。

蘋果更強調所有運算資料都會以去識別化形式被使用,同時也藉由 iCloud Private Relay 採相同網路 IP 遮蔽技術,確保用戶隱私安全。

Apple-Intelligence04.jpg
▲蘋果強調隱私依然是最重要的部分

另外,蘋果也說明「Apple  Intelligence」整體運作結構會先以裝置端運算為主,當算力不夠時才會尋求雲端協同運算,而透過蘋果自有獨立雲端伺服器運算內容也不會備份、永久留存用戶上傳資料,蘋果更不會利用這些資料作為後續訓練,或是知曉資料內容細節。

而在運算過程中,蘋果也會比對發出協同運算請求的裝置,與後續將完成運算結果回傳時也會比對是否為相同裝置,避免用戶資料有外洩疑慮。

Apple-Intelligence02.jpg
▲所有資料都會先透過裝置端進行運算,算力不足情況才會上傳至雲端進行協同運算

 

結構

在蘋果說明中,「Apple  Intelligence」必須用到 CPU、GPU 及 NPU 統整算力,目前僅對應 A17 Pro 或 M1 以上規格 處理器使用,亦即現階段僅 iPhone 15、iPhone 15 Pro Max 與搭載 M1 以上 Apple Silicon 處理器的 Mac 機種能使用。

Apple-Intelligence03.jpg
▲目前「Apple  Intelligence」僅對應搭載 A17 Pro 處理器、M1 處理器以上規格機種使用

而從蘋果當前運算結構來看,「Apple  Intelligence」必須先在裝置端進行一定程度運算,不足部分才會請求雲端協同運算,意味目前不會開放未符合要求的裝置使用「Apple  Intelligence」功能。

不過,這並不代表 iPhone 15,以及 iPhone 14 以前的機種就無法使用人工智慧功能,原則上還是可以透過第三方服務,例如 OpenAI 提供的 ChatGPT,或是 Google 的 Gemini 人工智慧模型,只是在服務使用整合程度就會有差異,畢竟「Apple  Intelligence」在結構上就整合與 OpenAI 合作的 ChatGPT 服務,同時背後更接入新版 GPT-4o 模型。

Apple-Intelligence06.jpg
▲接入 ChatGPT 等第三方業者提供人工智慧服務,將使蘋果在「Apple  Intelligence」技術應用發展更有彈性

另一方面,蘋果也證實與 OpenAI 合作僅為其人工智慧發展的初期作法,未來也可能會與其他第三方服務合作,其中也包含 Google 的 Gemini,但目前暫時還沒有透露具體細節,但可以確認蘋果未來將讓使用者能針對不同使用需求決定使用特定人工智慧模型,甚至也可能因應不同國家地區法令等因素調整合作模型內容。

這樣的作法,預期能讓蘋果在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發展更有彈性,另一方面也能在蘋果尚未做好自行建立人工智慧模型之際,藉由第三方業者合作資源提供人工智慧應用服務,等待後續自有人工智慧模型技術俱全之後,再全面轉以自有技術推動更多人工智慧應用體驗。

同時,以目前蘋果在人工智慧推論加速發展仍希望以自身 處理器硬體架構為主的情況來看,與第三方業者合作的好處,更包含無須在當前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背後的 GPU 硬體軍備大量投資,直接透過技術串接即可取用人工智慧運算資源,自然也有更多資源為接下來的自有人工智慧模型、運算技術作準備。

 

蘋果並未透露的部分

畢竟「Apple  Intelligence」初期仍僅先以測試形式提供使用,同時也至少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才會實際推出,首波更僅先提供英語版本,預計要等到明年才會加入更多語言版本,因此現在還有不少功能細節未被說明。

例如「Private Cloud Compute」運作路徑是否會有地區範圍限制,例如美國市場用戶僅能使用位於美國境內的伺服器,而在中國連網環境較特殊的市場是否會有不同作法,甚至合作人工智慧模型是否會更換成中國境內業者提供資源等,暫時都還無法確認。

Apple-Intelligence05.jpg
▲目前仍處於測試階段,不少功能都有可能再作調整,因此蘋果現階段尚未針對多數功能細節具體說明

 

小結

從蘋果此次公布的「Apple  Intelligence」內容來看,姑且不論蘋果是否在人工智慧應用體驗有什麼明顯突破,至少在基礎架構上可藉由與第三方業者合作,進而趕上當前市場對於人工智慧技術應用需求,同時也能有更充裕時間持續更新自有人工智慧模型,並且以更具彈性方式讓使用者依照需求選擇不同人工智慧模型。

而一旦時機成熟,蘋果接下來依然有可能轉以自有人工智慧模型應用為主導,藉此推動更符合其想像的人工智慧應用發展。

因此雖然目前蘋果在人工智慧應用發展,看起來像是需要仰賴第三方業者提供資源,但預期只會是過渡時期的作法,未來應該會有更進一步的改變作法。

Apple-Intelligence09.jpg
▲接下來可以預期蘋果會將更多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其產品
 

Mashdigi

Mashdigi

出生自台灣高雄的楊又肇,以前聯合新聞網 (udn.com)數位頻道主編,以及在各網站頻道以本名或Mash Yang名稱維持提供撰寫、授權內容等身分,持續在網路、科技相關活動、展覽出沒。撰寫內容涵蓋個人感興趣內容,包含手機、網路、軟體、零組件,以及科技市場動態,另外也包含各類惡趣味內容,並且持續關注蘋果、微軟、Google、Intel、AMD、Nvidia等經常在你我生活中出現的科技廠商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