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凡夫 ?

.......... | 閒聊八卦



何謂凡夫眾生?

具有惑、業、苦者,是謂凡夫眾生。

「惑」,是煩惱,是迷惑顛倒心;「業」,是造罪業,由於有迷惑顛倒心,所以造罪業,造罪業後,就會受痛苦,這就是凡夫眾生。

因此,凡夫眾生的第一個特性就是有煩惱,因為有煩惱,所以對事理沒有辦法分辨清楚,就會造罪業,會受生死輪迴之苦。

 

眾生的煩惱是什麼呢?眾生有十使煩惱、塵沙、無明煩惱:眾生以十使煩惱為本惑,衍生許多隨煩惱。此中小乘貪、瞋、痴、慢之四,通於見、修二斷,疑與五見,唯見所斷。

見斷之惑,就所迷之理,而差別為八十八使。眾生有十使煩惱,叫做「界內惑」,就是三界內眾生的煩惱,其次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而且眾生是以十使煩惱做為本惑,

所以十使煩惱是根本。「使」,是「驅使」的意思,是由這十種煩惱策動眾生去造罪業,這十使煩惱是根本煩惱,然後衍生很多的隨煩惱。

在經典中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但八萬四千不是一個固定的數目,而是形容煩惱很多,而這麼多的煩惱,都是由這十種煩惱延伸出來的。

在小乘中所談的貪、瞋、痴、慢的四種類煩惱,是通於見、修二斷,就是見到道理就斷了,或到了修道的階段才斷,這就是見修二斷,這是較深奧的道理,談到後面就會了解。

疑與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叫做唯見所斷,就是只要見到真理就會斷。見所斷的煩惱,以所迷道理的差別,分為八十八使,所以又叫做見惑八十八使,

有四句話說:「苦下具一切,集滅各除三,道諦除二見,上二不生瞋」。見惑八十八使分為欲界、色界與無色界二段;「苦下具一切」,在苦諦下,十種煩惱都具足;「集滅各除三」,在集諦與滅諦的下面,各各有七個煩惱,除掉身見、邊見、戒禁取見三種煩惱;「道諦除二見」,道諦的下面有八惑,是將身見、邊見除掉;「上二不生瞋」,是指色界與無色界又減掉瞋恚煩惱,因為到了色界已經是修禪定的境界,所以沒有瞋恚煩惱。因此色界、無色界下的煩惱,又各將欲界下的煩惱除掉一個瞋恚煩惱,所以,苦諦下有九個煩惱,集諦與滅諦各六個煩惱,道諦下有七個煩惱,這是簡單說明八十八使的數目。

見惑,迷理之惑、見所斷惑:見者推度之義,以邪推度而起之迷情,迷於四諦真理之惑。於見道之位見理而斷之,故名見道斷惑。如果將八十八使的見惑煩惱斷了,就能證到初果位,而「見惑」是迷理之惑,迷於道理的煩惱,是見所斷惑,就是對四諦的真理迷了,無所明了所生的,所以只要能夠明了四諦理,這種煩惱就能夠斷掉,所以叫做「見道斷惑」。

思惑,迷事之惑,修所斷惑:凡夫之思念,對於事物而起之惑,為迷於世法事相之惑,即不了緣起性空之理,而對事物生起貪、瞋、痴、慢之惑也。此惑必於修道位中,屢屢思惟真理而斷之,故又名修所斷惑。

「思惑」,是迷事之惑,是修所斷惑。所謂「迷事之惑」,是對於事物所生起的煩惱,是凡夫的思念,迷於世間法事相的煩惱。因為不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就對事物生起貪、瞋、痴、慢的煩惱,這種煩惱一定要在修道位中,慢慢思惟真理才能夠斷除,所以又叫做修所斷的煩惱。

 下面將見煩惱配合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說明所迷的對象。見煩惱在欲界總共有三十二惑,因為苦諦下有十惑,集諦與滅諦各七惑,再加道諦八惑,總共就是三十二惑。眾生由於迷於苦諦的道理,而起了十種煩惱,我將資料整理出來,一方面是要大家了解,我們眾生的煩惱到底有多少,才可以知道如何持修,如何除斷。

 我感覺在研究佛法的時候,中國比較流行的法門是淨土宗或禪宗,而淨土宗是一心念佛,只要念到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就可以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做「橫超三界」,就是不要像爬樓梯一樣的向上爬出去,而是從旁邊鑽出去,譬如竹子裡面的筍蟲,如果要老老實實的爬出去,就是要將竹子一節一節的咬破,咬到最上面才能爬出去,可能還沒有咬到最上層,就死在裡面了;但如果比較聰明的筍蟲,只要從竹子旁邊咬一個洞,就跑出去了,這就是不斷煩惱,帶業往生,這是不講煩惱品類與如何斷除的,而禪宗所講的是頓悟法門,也沒有詳細講到斷煩惱品與修斷的方法,但經典資料中,小乘的《俱舍論》、大乘的《瑜伽師地論》中,都很詳細的談到煩惱品與如何修行、如何進階,如同現在藏教很流行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就談到修道的次第,雖然《菩提道次第廣論》是藏教祖師所編的,但應該也是依據《俱舍論》、《瑜伽師地論》而編的,他們認為依照這樣去修是很實際的,等於一階一階爬上去,這種修法可以看的到,摸的著,修行起來好像很踏實,但修念佛法門的人,就不談修行次第,而是只要認真念佛、橫超三界,馬上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兩者一比較,好像我們的修行都沒有次第,但不是沒有修道的次第,我今天把這些資料提出來,是要大家了解我們的修道是有次第,也讓大定認識清楚,什麼是煩惱,要如何斷煩惱,斷了之後有怎樣的成就,如果能夠認識清楚,對於正統佛教或邪教,就能夠分辨的很清楚。有些本來不是佛教,也依附在佛教上,而為什麼會依附在佛教上,而不依附在基督教、天主教呢?因為佛教的信徒比較多,依附在佛教可以沾佛教的光,對它比較有好處。但我們要了解,這些邪教所說的,都不是正統佛教的道理,一些不了解的人,就很容易迷惑,因此我將煩惱品列出來,讓大家知道什麼是凡夫?什麼是聖人?如果知道這些次序,並依照去修,就可以轉凡成聖,而不會被迷惑了,這是我要講轉凡成聖之前,先將煩惱品一個個提出來檢討的用意。

 見惑迷於苦諦之理而起十惑:眾生之所以迷惑的原因,一、迷於現象界,對世間的現象不了解;二、迷於理想界,對於理想界不了知,就在四諦下起了這十種煩惱。在五見中,第一、身見:以五蘊假合的果報身,執著為常一的東西,把身體當成是長久、實質存在的東西。凡夫眾生都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的,而且認為這個身體可以長久存在,雖然身體是不能長久存在,可是眾生卻認為能夠長久存在,有這樣的錯覺產生。這種我見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本,也是一切執著的根本,所以在佛教中強調「無我」,但事實上人有這個身體,為什麼叫做「無我」呢?而「我」與「無我」兩者要怎麼去分別呢?

 


「我」有兩種定義:

一、個體:就是主體個別,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主體,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因緣幫助,就能夠獨立存在,叫做「我」。想想,人的生命體有沒有具足這個條件呢?人的生命體最少要有精神與物質兩方面,所以沒有具足這個條件。在物質方面,是地、水、火、風;在精神方面,是受、想、行、識,將地、水、火、風、受、想、行、識的八種東西組合起來,就是一個人,而把這八種東西分為兩大類,就是精神與物質,因此活在世間上的人,除了肉體之外一定要有精神的部分,而且精神是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是一個人如果只有精神而沒有肉體,精神要從那裡表現出來呢?精神是要依靠肉體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所以精神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那樣說起來是不是肉體很重要呢?但如果只有肉體而沒有精神,就只是躺在地上死了的人。可知在精神與物質互相依靠下才能生存的身體,叫做緣生之法、緣起之法,其中要找到一個主體是找不到的,因為沒有辦法找到主體來說,叫做「無我」,不是指人真的沒有我,而是因為人是四大五蘊假合所成立的假的身體,不是真正的身體,因此只能叫做假體,這就是「無我」的第一個意思。


二、主宰:是說有支配的能力,而人對自己有支配的能力嗎?好像是有,譬如我要來參加佛學營,我就來了,我不參加就不參加,怎麼說會沒有能力呢?但你會來參加是因為你前生有善根,聽到有佛學營就來參加了,是你的善根把你帶來的。如果善根不具足,你想要來參加夏令營,可能你會感冒生病,就不能來了。又每個人都不想老、不想病、不想死,但自己能控制我不老、不病、不死嗎?譬如我身上帶了多少錢,錢是我的東西所以我可以支配它,我這次出去一塊錢都不要用,原原本本把錢帶回來,或是我要用多少,自己都可以作主宰,錢雖然是身外物,但自己可以做主宰,可是身體雖然是我的,人都最不喜歡生病,卻偏偏在緊要關頭生病,這是你的生體,你叫它不可以生病,有沒有辦法做到呢?沒有辦法做到。這幾天是考試的時候,考生打點滴帶病去考試,現在的教育單位也是很方便,怕他失去了機會,所以用任何辦法都要幫助考生去考試。自己的身體,叫它不要生病,待考好再生病,可能嗎?不可能,沒有辦法支配它。而且人最怕老,最好不要老,卻一直老下去,頭髮白了,牙齒掉了,眼睛看不到了,種種不方便,誰都不要,但就是會慢慢的老,叫它不老是不可能的,控制不了它;又人最怕死,誰都不想死,可是每個人都難免死亡。身體是假的東西,不是實在是我的東西,我們都把它當成是我的東西,就是十惑中的「身見」。


第一、身見:以五蘊假合之果報身,迷執為常一之我見也。對這個身體認為是我的,生起「我」的迷惑心、顛倒心,所以,很多的迷惑顛倒,都是從我執煩惱而生起的,把身體當成是我的,煩惱就衍生出來了,所以佛教強調「無我」,了解沒有一個我的存在,所謂「我」,只是一個假相,而不是真正的我。

第二、邊見:以為此我體,死後常住或謂身後斷滅,各執一邊也。因為有我的身體,就認為我這個身體死了以後是常住或斷滅,在印度有一種斷見外道與常見外道,斷見外道認為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而常見外道則是認為人死了以後還是做人,一成不變,有這兩種不同的想法。我想,一般人也會這樣想,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精神沒有了,肉體也沒有了,這是一種斷滅見,這是從執有我這個身體而產生的想法。

第三、邪見:此現在之身,對於過去業因之果報,撥無道理也。現在的身體,對過去業因的果報,撥無道理,這句話好像很難懂,事實上,就是否定因果、不相信因果,這就是邪見。從第一的身見到第五的戒禁取見都叫做邪見,但第三的撥無因果是邪見中之嚴重者,所以另外列出來,這種邪見是破壞道德論的,因為認為沒有因果,而既然沒有因果,就不須要遵守倫理道德,於是就會破壞社會的次序,事實上,是不是真的沒有因果呢?「因果」這兩個字,平常都解說的太玄了,事實上,因果可以分為很短暫的因果或比較長的因果,在剎那間都有因果的存在,如現在我站在這裡講話,嘴巴一張開,你們就聽到聲音,這就是因果,你為什麼能聽到人在講話,因為講台上有人在講話,因為有人講話,結果我聽到講話,這就是剎那間的因果,而我在講話,只要耳朵正常的人,一定會聽到我在講話,如果我在講話,你沒有聽到,或是我沒有講話,你聽到講話,那你的耳朵可能有問題,這就是因果很簡單的道理;從此類推,世間上任何東西都有因果,甚至發展太空科學,也是因果,在最早期的時候,報紙登美國為了發明太空船,為了把這兩個人送到太空去,花了二千億美金,這兩個人享受了二千億的美金到了月球玩了一趟回來,這是要有很大的福報;相同的,幾年前有七位太空人要到太空去,但一發射卻「碰」的一聲太空船爆炸,七個人全部都死光了,因為他們就沒有那個福氣,所以去不了太空,這都是因果,所以無論在什麼時候,「因果」都是存在的。從我們現在最流行的電腦資訊,也可以看出因果,電腦功能很大、很好用,為什麼好用呢?因為功能很大,所以好用,這就是因果,又因為有軟體才會工作,沒有軟體怎麼工作呢?這就是因果,但世間上的眾生都說沒有因果,因為因果是錯綜複雜的,而且一般談到因果,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被這句話迷了,為什麼呢?如那個人那麼壞,既然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他一定要得到不好的果報,為什麼現在這麼好呢?而有些人很善良,為什麼那麼落魄呢?這怎麼有因果呢?可是其中的因果是錯綜複雜的,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單純。

第四、見取見:迷執前三見為正見,又以己為是,以及非果計果等,皆見取見也。見取見是迷執前面的身見、邊見、邪見,當成是正確的見解,認為我這樣的看法並沒有錯,又以自己的見解當做是對的,以及非果計果,就是外道修到某一個程度時候,還沒有得到解脫、涅槃,就認為已經得到解脫、涅槃了,這叫做非果計果,這都是見取見。

第五、戒禁取見:迷執現在苦身,作種種邪戒苦行,為此身生於天人樂處之因也。戒禁取見是迷執現在的身體,作種種苦行就可以升到天上快樂的地方,這是非因計因,就是有些外道修無益的苦行,認為以後可以生到天上、人間,是快樂之因,事實上不是解脫之因、快樂之因,把它當作是解脫、快樂之因,這叫做戒禁取見。

第六、貪:貪以前之五見為可者。認為前面的五種見解是對的,而貪著它。

第七、瞋:瞋以前之五見為非者。認為前面的五見是不對的。

第八、痴:不知五見之理非也。不知道五見的道理是不對的,不了解這五種執著是不對的。

第九、慢:以五見為是而生慢心也。自己錯誤的認定,卻認為沒有錯,而產生慢心。

第十、疑:疑苦諦之理也。懷疑苦諦的道理。這是在苦諦下的十種煩惱。


以上十惑中,五見與疑,直以諦理為所迷,故謂為親迷之惑,貪、瞋、痴、慢四者,以其五見為所迷,故謂疏迷之惑。此十惑為迷於欲界苦諦真理而起之煩惱,故入於見道,觀欲界苦諦時,一時斷之。

以上的十惑中,五見與疑是直接迷於四諦的道理,叫做「親迷之惑」,貪、瞋、痴、慢四種是以五見為對象,對這五種錯誤的見解所生起的迷惑,叫做「疏迷之惑」。這十種煩惱是迷於欲界苦諦真理而生起的煩惱,所以入於見道,觀欲界苦諦時,一時就斷掉了。

見惑迷於集諦之理而起七惑:在十惑中除身、邊、戒的三種煩惱。集諦本身就是煩惱,所以減少三個煩惱,一、無身見:集諦者業因也,無以業因而迷執我體者,故無身見。因為集諦是一種業因,是屬於煩惱方面,而不是身體方面,所以沒有業因而迷執我的身體,所以沒有身見;二、無邊見:無身見故無邊見。既然沒有迷於身體的煩惱,就沒有從我見而引起的斷、常二見,所以沒有邊見;三、無戒禁取見:戒禁取見為非人天之業因,而誤為人天之業因者。雖有迷於集諦之理而起之道理,然實際上外道修種種戒禁時,迷執吾人之身,自以其苦行之身,為人天之因,故攝於苦諦,而不入於集諦。戒禁取見將非人天之業因,而誤以為是人天之業因,雖然有迷於集諦之理而起的道理,但實際上外道修種種戒禁時,迷執我自己的身體所修的苦行是生於人天之因,所以就把戒禁取見歸納到苦諦中,沒有歸納在集諦中,所以沒有戒禁取見。

在集諦下面的七種煩惱,第一、邪見:撥無惑為生死之因之道理。認為沒有煩惱能讓我們受生死,也就是不承認因為煩惱而受生死;第二、見取見:迷執其邪見為正見也。把自己的邪見當成是正見;第三、疑:疑集諦之理也。懷疑四諦的真理;、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的貪、瞋、痴、慢:以前之三惑為所迷而起,如前之苦諦下。這四者都是以邪見、見取見、疑三種煩惱而起的貪著心等等,其意思和苦諦下一樣。

見惑迷於滅諦之理而起有七惑:第一、邪見:滅諦者涅槃也,撥無涅槃者,邪見也;第二、見取見:以此邪見為正見者,見取見也;第三、疑:疑涅槃而無決定之信者,疑也。沒有絕對的信,叫做疑;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的貪、瞋、痴、慢:以三見為緣而起者。這四個是以上面的三種,見邪見、見取見、疑而起的貪、瞋、痴、慢,解說與其面一樣。

見惑迷於道諦之理而起有八惑:於前之七惑,加戒禁取見之一。有一類外道,修無想定,誤為入涅槃之正道。是由迷於道諦之理而起之非道計道之戒禁取見也。餘七惑如集諦例。

見惑迷於道諦的道理而起的有八種煩惱,以前面的七種煩惱加上戒禁取見。有一類修無想定的外道,誤認為修無想定是入涅槃的正道。就是由於迷於道諦的道理,而起的非道計道的戒禁取見,其他的七種煩惱以集諦為例,與集諦同樣的解說。

見惑在色界與無色界,各有二十八者:於四諦下之惑,各除瞋之一故,因上二界為定地,非如欲界之為散地,故不起瞋恚之粗動煩惱。

見惑在色界與無色界各各有二十八個煩惱,在四諦之下的煩惱,各各除去瞋的煩惱,因為色界、無色界是屬於定地,是修禪定的地方,不是欲界的散地,所以不會生起瞋恚的粗動煩惱,因此將瞋恚煩惱去掉。

欲界有三十二個煩惱,色界、無色界各有二十八個煩惱,合起來就是八十八使,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辦法向各位講的很詳細,但這些煩惱品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我們對於四諦的道理不了解,而生起的種種煩惱。

思惑八十一品:思惑為漸斷之惑,所謂漸斷者,聲聞為鈍根故,分思惑為九地之九品而分斷之。思惑是慢慢斷的煩惱,為什麼慢慢斷呢?因為聲聞乘人是鈍根,所以把思惑分為九地九品來分斷它。三界九地八十一品煩惱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欲界是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雜居在一起,也包括欲界的六欲天,而五趣是把阿修羅納入到天、人、鬼、畜,不把它另外列出來,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雜居在一個地方,叫做五趣雜居地。有九品的貪、瞋、痴、慢的煩惱,而九品煩惱是先有上、中、下三品,從上、中、下三品再分上、中、下三品,三三就是九。色界有四地,就是初禪的離生喜樂地、二禪的定生喜樂地、三禪的離喜妙樂地、四禪的捨念清淨地;無色界有四地,就是四空天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合起來就是九地。九地各有九品煩惱,合起來就是八十一品煩惱。

  

在這裡就把斷煩惱、了生死的階段說明一下。能夠把見煩惱斷了,就能夠證到初果位,而證到初果位後再進修,斷欲界的上三品及中三品的六品煩惱,就證到二果;繼續把欲界的下品煩惱斷了,就證到三果位,到達四禪天的五不還天繼續進修;再斷上二界的七十二品思惑,就證到四果阿羅漢,就能超出三界。把這段說出來,是說明煩惱有煩惱的品類,斷煩惱、了生死、成就果位是有次序的,並不是像附佛法外道所說,如青海說即刻開悟,只要經由她眼睛瞪一下就開悟了,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又如其他一些附佛法的外道都是糊里糊塗、渺渺茫茫的,到底怎麼修、怎麼證,沒有一個標準,沒有次序。知道佛法修行的次序後,對於他們的邪說自然能分辨的很清楚。

眾生由惑故,造身口七支之業。合貪欲、瞋恚、撥正因果,求僻信福之邪見為十惡。此十者皆因乖理而起,是違損之有漏行法,故名為惡。又此十惡為苦報之業因,故名十惡業。不殺生乃至不邪見之十,能順理、順益,故名十善。此十善為善報之業因,故名曰十善業。眾生由於煩惱,所以就造罪業,在身體方面有殺、盜、淫,嘴巴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再合貪欲、瞋恚、撥正因果,及求邪信而能得到福報等等,成為「十惡」。為什麼叫做「十惡」呢?這十種都是乖理,違背了真理,而且是違損的有漏行法,而為什麼叫做「違損」呢?因為身體、嘴巴的種種罪業,都是違背了真理,而且對人有所損、有壞處,沒有好處的,所以叫做「惡」。十惡是苦報之業因,所以又叫做十惡業;相反的,不殺生乃至不邪見的十種,是能夠順於道理,能夠得到利益的,所以叫做「十善」,是善報的業因,所以叫做「十善業」。眾生由業故遭受果報。眾生由於業的原故,所以遭受果報,在惡方面又分為三品,受三惡道痛苦的果報,上品十惡是地獄,中品十惡是餓鬼,下品十惡是畜生;在善方面也有三品,受三善道的果報,上品十善能轉到天上,中品十善能做人,下品十善是阿修羅,其業因業果都是清清楚楚的。人生因隨業受報,故有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且惑業苦三,連續不斷,故輪迴六道,不得停息。人都是隨業受報,所以有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又因為惑業苦三者是連續不斷的,所以就輪迴六道,不得停息。而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等。在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關念,就是惑、業、苦三者是連續不斷的。

     
「惑」,是煩惱,就是內心的顛倒,對事理不明了;由於對事理不明了,就會做錯誤的事情而造罪業,造罪業後就會受果報,在受果報的時候又起煩惱、顛倒心,因此又造罪業,又再受果報,不斷在輪轉不息。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明:譬如一個窮人,很少人很窮肯發心布施,除了很有善根的佛教徒,否則不太可能。而一般人,因為窮自然會貪,因為沒有財物,所以貪心煩惱特別重,就不肯布施,由於窮而貪心煩惱重,慳貪而造了這方面的罪業,又再受貧窮痛苦的果報,貧窮又更貪,又受更貧窮痛苦的果報,這是惡性循環,這種道理是很清楚的。在了解這道理後要能夠突破,雖然在困境之中,不會生起慳貪煩惱,大概就可以轉凡成聖了。

本來苦苦、壞苦、行苦有配合在三界的說法,可是也不盡然。一般所謂「苦苦」是談到人間的苦,眾生因為有生、老、病、死、愛別離等等的痛苦,身心都痛苦,所以叫做「苦苦」;「壞苦」,一般所說的是指天上的眾生,雖然享受快樂,但快樂的境界享盡了,就會墮落下來受苦;「行苦」,是談到四空天的眾生,還有行陰微細動念的痛苦,這是一般的解說法;事實上,我們的世界也有這三種痛苦。「苦苦」是很容易了解,人是苦了再苦,有很多的痛苦,可是人也有「壞苦」,如一個人的事業做的很好,享受很好,但一夜之間倒閉了,房子要讓給別人住,車子要讓給人家開,以前所有的一切都沒有了,這個時候是很貧窮、很痛苦的,或地位沒有了,也是會受痛苦,我們看政治上的一些長官,原本有很好的地位,很風光,可是一旦地位沒有了,他就苦的不得了,這是一種壞苦的意思。而且大家也都可以感覺到人有行苦,事實上好像也沒有什麼事情,可是就感覺內心不自在,沒有什麼煩惱,沒有什麼要操心的,也沒有人惹我生氣,可是內心就是不自在,我想大家都有這種情形,這就是行苦;事實上,人就有這三種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