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lcomm 反訴內容指稱 Arm 將調整架構授權方式,將直接向終端設備商收取費用、禁用第三方技術組合

管理員 | 手機綜合區
【此文章來自:Mashdigi】

而僅採用 Arm 指令集授權的晶片業者將不受影響


更新:Arm後續回覆如下。

Arm 對 Qualcomm提起訴訟旨在保護 Arm 生態系、以及仰賴 Arm 的知識產權和創新設計的合作夥伴。Qualcomm 違反了Nuvia 簽訂的授權許可協議條款,且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仍然持續使用這些技術。Arm 要求強制 Qualcomm 履行銷毀和停止使用源自 Arm 技術的 Nuvia 設計的義務。

Qualcomm 的反訴內容充滿了不準確的資訊,Arm 將在未來幾週內提交的正式法律回應中,針對多項內容做出回應。

-

市場研究顧問 SemiAnalysis 表示,Arm 接下來可能改變過往晶片設計專利授權方式,將不再直接向晶片業者提供授權,而是向使用最終生產晶片的設備商收取費用,甚至未來授權方式還包含必須榜定 Arm 旗下 Mali GPU、Ethos NPU 等架構設計,不能採用其他第三方技術組合,例如 Qualcomm 收購的 Adreno GPU、AMD 授權三星使用的 RNDA 架構 GPU,或是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提供 PowerVR GPU。

Arm-Neoverse-N1-SoC-Dawn-Ares-Platform-7nm拷貝.jpg



SemiAnalysis 依照 Qualcomm 稍早向 Arm 提出反訴內容,顯示在 Arm 近期更新的授權協議內容中,Arm 預計從 2024 年之後將改變專利授權作法,其中包含不再將架構專利直接授權晶片業者使用,而是計畫將專利授權費用轉嫁至應用晶片的終端設備上,進而向終端設備商收取專利授權費用。

意味日後未來 Arm 將不再直接向使用 Arm 架構打造晶片的三星半導體收取授權費用,而會將相關費用直接轉嫁至負責製作生產 Galaxy 系列手機的三星行動通訊,而使用 Qualcomm 晶片的手機業者,未來也將面臨直接被 Arm 收取架構專利授權費用。

甚至,Arm 更提出使用其架構專利情況下,將不得使用第三方技術組合,僅能使用 Arm 提供 Mali GPU、Ethos NPU 等架構設計,意味日後使用 Arm Cortex CPU 打造晶片產品時,將不得併用其他第三方技術設計,例如 Qualcomm 的 Adreno GPU,或是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的 PowerVR GPU。

不過,Arm 方面並未針對 Qualcomm 提出反訴內容作任何回應。但如果 Arm 確實調整所有對外授權協議,而非僅針對 Qualcomm 作調整,代表未來其授權方式將大幅改變,同時也將有更高授權使用限制,除非 Arm 在授權方式仍存有額外彈性,亦即終端設備商可依照需求向 Arm 申請額外設計方式,但從產品設計流程來看,似乎也有其難度,反而可能促成更多終端設備僅考慮使用全面 Arm 架構授權設計方案。

但這樣的改變,實際上不影響僅取得 Arm 指令集技術授權的 NVIDIA、蘋果,以及博通等業者,而明顯受影響的將包含近期採 Arm 授權架構的聯發科,或是半自主架構設計的 Qualcomm、三星,未來可能必須在晶片設計全數採用 Arm 授權方案,無法再從中拆分更換成自有解決方案設計。

當然,促成更多終端設備均採用旗下完整架構設計方案,對 Arm 日後發展自然有利,同時也能以此讓更多終端設備加速進入市場銷售,只是必然會影響過去與 Qualcomm、三星等晶片業者長期合作模式,甚至造成更多晶片業者為了避免業務受影響,進而擴大擁抱近年逐漸擴張的 RISC-V 架構設計,例如 Qualcomm、三星等晶片業者都先後透露已經著手規劃 RISC-V 架構設計產品,主要也是考量近年諸多影響造成晶片供應受限,因此藉由增加更多架構設計方案進行避險。

另一方面,若 Arm 強制要求晶片業者不得在其產品設計導如第三方技術組合,勢必也會影響 Arm 過去訴求的開放生態發展模式,變成僅對自身架構設計有利,否則晶片業者就必須像蘋果、NVIDIA 等業者僅取得 Arm 架構指令集授權,並且配合全自主架構設計打造晶片產品。

而若 Arm 執意調整架構授權方式,最終可能面臨與過往長期合作晶片業者反目成仇,甚至可能在 Arm 日後掛牌上市之後,將由 Qualcomm、三星、Intel 在內業者聯合大量收購股權,藉此變相持有 Arm 的發展局面。
 

Mashdigi

Mashdigi

出生自台灣高雄的楊又肇,以前聯合新聞網 (udn.com)數位頻道主編,以及在各網站頻道以本名或Mash Yang名稱維持提供撰寫、授權內容等身分,持續在網路、科技相關活動、展覽出沒。撰寫內容涵蓋個人感興趣內容,包含手機、網路、軟體、零組件,以及科技市場動態,另外也包含各類惡趣味內容,並且持續關注蘋果、微軟、Google、Intel、AMD、Nvidia等經常在你我生活中出現的科技廠商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