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de 風迷日本,和信電訊 M-Mode 汲取經營模式

ePrice 編輯
什麼是“i-mode”?相信很多人沒聽過。但是如果對無線上網稍有興趣的人,應該都聽過它的大名。簡單來說,“i-mode”是日本 NTT DoCoMo 在 1999 年 2 月所推出的一項新服務,主要功能就是讓持有大哥大的個人,可以利用行動電話上網,和浩瀚無垠的網際網路接軌。想想看,不用被限制在電腦前才能收發 E-mail 或瀏覽網頁,是多麼自由而無拘束的享受! “i-mode”在日本風行的程度,可從今年初美國商業周刊的報導中看出:時下的日本少女出門時,有三樣配備一定不能少。一個是六吋高的矮子樂高跟鞋,一個是讓頭髮變色的噴髮劑,另一個則是“i-mode”手機。如果這樣還不能感受到“i-mode”的影響力,讓數字來說話。“i-mode”於 1999 年 2 月推出,8 月用戶數突破 100 萬,10 月衝上 200 萬,12 月已擁有 300 萬,此後就如雲霄飛車般直上青天,截至 2000 年 11 月,“i-mode”的用戶數已成為 1,500 萬大軍,等於我國行動電話用戶之總和,而且成長的速度與幅度更大。全國的人都利用大哥大來上網的情景,是多麼令人驚訝的奇蹟! NTT DoCoMo 社長立川敬二(Keiji Tachikawa)是“i-mode”的重要催生者。他曾說“i-mode”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使用封包交換(packet switch)傳輸技術、收費低廉,及提供各式大量而多元的資訊服務。NTT DoCoMo 早在 1997 年 3 月就推出封包資料(packet data),奠定了成功的開始。而“i-mode”三人小組榎啟一(Keiichi Enoki)、松永真理(Mari Matsunaga)與夏野剛氏(Tadeshi Natsuno)則為“i-mode”帶進了豐富的資訊內容與互惠的商業合作模式。當然還有切入了正確的市場,觸擊到有消費意願的目標大眾,也促成“i-mode”的成功。“i-mode”推出時,只有 65 家合作網站,目前則已突破 1,000 家,包括銀行、氣象、股票、電話簿、餐飲指南、娛樂消費、行動購物、訂票服務、電玩遊戲……;不只如此,透過手機還可瀏覽的網站數目也從最初的 400 個,一路快速擴增達 2 萬 5 千個網站。 有了豐富內容,再搭配收費低廉的吸引力,“i-mode”簡直如虎添翼。“i-mode”的收費方式分為基本費、資料傅輸費及加值服務費用。基本月費 300 日元,資料傅輸費是依傳送資料量多寡而計,每傳送一個 128 位元的封包,收取 0.3 日元,加值服務費則視不同服務而有不同費用。還有一項深受歡迎的 E-mail 服務,每 50 字僅收取 0.9~1.5 日元。這三大因素演出了“i-mode”的傳奇故事。 反觀國內也同樣汲汲發展行動上網服務,但一年時間下來,真正使用WAP服務的人口恐怕與各業者所投入的資源不成正比,究其原因不外乎價格太貴、速度太慢、內容不足。這些阻礙發展的原因正是“i-mode”已經克服與突破,進而獲致成功的關鍵點。國內的環境能否做得到?當然可以,甚至可以迎頭趕上。和信電訊的 M-Mode,搭配同樣採用封包交換技術的 GPRS 寬頻網路,將可排除速度太慢與價格太貴的疑慮。而內容不足則可藉由“i-mode”予以多元化、豐富化,香港和記電訊已經透過“i-mode”引進日本 Hudson 的 Miracle Grand Prix 賽車電玩遊戲到WAP服務內而大受歡迎就是一個先例。除此之外,和信電訊還將積極與國內外其他的內容供應者聯手合作,共創無線樂園的新世紀。 展望無線上網蓄勢待發的 21 世紀,和信電訊 M-Mode 將汲取“i-mode”的成功經營模式、行銷手法、內容設計,以自身的優異條件,再藉由 NTT DoCoMo 豐富的無線數據發展經驗,為國人量身打造一套高度個人化的行動媒體環境,一齣日本“i-mode”傳奇故事全新世紀版,將在台灣由和信電訊 M-Mode 領銜演出!